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62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0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唐宋之争超出了对唐宋两个特定历史时期诗歌创作与欣赏的争辩 ,具有普遍的诗学批评价值。从这一论争的逻辑起点来看 ,宋代诗学批评中的唐宋之争缘起于宋诗有别于唐诗自成面目 ,铺展于南宋前期诗坛对江西诗的论说申辩 ,衍化于永嘉派与江西派的对垒 ,最终在一定程度上拓展、深化于严羽依据其独特的诗学批评原则的分唐界宋之论  相似文献   
132.
胡建次 《中州学刊》2015,(4):144-150
清代词学批评对诗词体性之异的辨分,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偏重于从艺术体制与内在质性角度予以辨分,二是偏重于从结构笔法与技巧运用角度予以辨分,三是偏重于从声调运用与音律表现角度予以辨分,四是偏重于从审美风格与面貌呈现角度予以辨分。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与相互融通的,它们从不同视点上展开、充实、深化、完善了传统诗词体性理论,为后人全面深入地把握词体之性提供了宽阔而坚实的平台。如果没有清代词学批评对诗词体性之异的辨分,我国近现代抒情性文体理论批评就无法真正得以建构与提升,传统词学理论批评的转型也势必不容易发生与实现。  相似文献   
133.
我国近现代词学中词气论的承衍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词气审美特征与要求之论的承衍;二是词气呈现与创作因素关系之论的承衍;三是"气"作为词作审美本质因素标树之论的承衍。其中,在第一个维面,主要包括两条线索:一是词气潜伏流贯与运转自如论的承衍;二是反对有书本迂腐之气论的承衍。在第二个维面,也主要包括两条线索:一是词作用笔与行气关系论的承衍;二是词人性情与词气关系论的承衍。上述三个维面所包含的不同线索,从主体上展开了传统词学中词气论的内涵,勾画出近现代词学对"气"审美范畴承衍阐说的轨迹。  相似文献   
134.
宋代诗话中的诗韵论主要从两个维面展开:一是作为诗法层面的诗韵论,着重探讨“韵”作为韵律、韵格之义与诗歌创作的关系;二是作为诗歌批评与理论层面的诗韵论,着重从“韵”作为风致、韵味的基础上生发,它体现出宋人对诗歌审美的本质要求及对韵作为诗歌审美范畴的认识与提升。  相似文献   
135.
我国古代诗歌源流批评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条线索中:一是在零散运用方面的承传,这主要体现在对诗体、诗风、诗法、诗意及诗歌历史发展源流叙论等方面;二是在集中地运用方面的承传,这主要体现在钟嵘、张为、吕本中、方回、许学夷、叶燮等人的承继线索中。上述两方面,从不同侧面映现出了我国古代诗歌源流批评的发展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136.
北宋诗话中的唐诗研究呈现出梯度拓展与上升的轨迹,围绕对诗人诗作的论评形成了不少集中点,透视出宋人对不同唐诗传统认识与把握的变化;北宋文人序跋书信中的唐诗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唐诗历史发展的观照和论评,二是对唐诗人的不同推重、批评及对其各自创作特征的剖析;北宋诗选中的唐诗研究则集中体现在王安石《唐百家诗选》中。上述三个系统,相互联系、相互生发、同构并进,共同推动了宋代唐诗学的成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7.
北宋诗话中的唐诗研究呈现出梯度拓展与上升的轨迹,围绕对诗人诗作的论评形成了不少集中点,透视出宋人对不同唐诗传统认识与把握的变化;北宋文人序跋书信中的唐诗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唐诗历史发展的观照和论评,二是对唐诗人的不同推重、批评及对其各自创作特征的剖析;北宋诗选中的唐诗研究则集中体现在王安石《唐百家诗选》中。上述三个系统,相互联系、相互生发、同构并进,共同推动了宋代唐诗学的成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8.
宋代诗话对诗意进行了多方面的建构 ,其成就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从审美本体角度 ,明确标树“意”为诗歌创作和欣赏之本 ;二、在诗意表现上则反复申论了意在言外、立意深远、合于风雅之义等一系列要求 ;三、从意与言、与境、与因袭、与用事、与偶对的关系角度具体探讨了诗意的创造。此三维视域的开掘 ,为后世更深入地建构古典诗意理论提供了空间  相似文献   
139.
清代文学正变批评主要在古典诗学与词学两大维面展开:从诗学正变批评而言,清人主要从对正变的理论阐述,对诗史、诗体正变的多样判析及对传统诗学正变批评的消解三大方面予以了展开;从词学正变批评而言,清人则主要从词体质性及词作风格特征,词作历史发展,具体历史时期的词人词作,词作艺术表现与审美效果,以及对传统词学正变批评的转替和融通等方面予以了展开。清代文学正变批评在整体上体现出比此前任何时代都更为平正通变的批评视野,它们为我国古代文学正变批评的最终深化、融通与消解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40.
试论中国古代诗话的承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诗话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大系统中:一是“论诗及事”诗话之体的承传;二是“论诗及辞”诗话之体的承传。诗话体制的承传,从内在影响着我国古代诗话发展的走向,决定着古代诗话多方面价值的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