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62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0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51.
新时期以来的诗趣范畴研究,在对诗趣的理论性探讨,对不同历史期诗论家论趣的考察及对诗人诗作之趣的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相对于其它诗歌审美范畴,诗趣范畴研究仍显得相对薄弱,甚至留下了一些空白点.新世纪的诗趣范畴研究应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52.
谢榛《四溟诗话》的诗歌创作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兴会论,二是言意论,三是情景论。在兴会论中,强调要切实地以兴会作为创作发生的支点;在言意论中,既主张意主辞宾,又强调要立意、措辞两相自如;在情景论中,则极力申张情景交融,深入探讨到其内在的创作机巧及审美特征。谢榛为我国古代诗歌创作论的不断拓展与深入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53.
我国古代文学意象批评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条线索中:一是在不同文体批评中的承传,这主要体现在诗歌批评、散文批评、词学批评、戏曲批评、小说批评的渐次运用中;二是在集中运用方面的承传,这主要体现在钟嵘、张说、皇甫、司空图、张舜民、蔡、敖陶孙、《竹林诗评》作者、王世贞、朱权、毛宗岗、牟愿相、陈衍、金圣叹等人作品中。上述两方面,从不同侧面映现出了我国古代文学意象批评的发展及其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54.
唐代文论主要运用了意象批评、比较批评、源流批评、摘句批评等批评方法。作为我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中继阶段,唐代文论为不同文学批评方法在后世的不断拓展、提升与丰富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155.
文章把庄子的言意之辩和符号学的能所指理论内涵联系起来考察,认为中西方不同历史时期对语言存在及其功能的探讨,在不同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上却共同见出了语言之于传达和审美表现的多面性、层度性,它为文学的审美创造提供了独特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6.
我国古典词意论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条线索中:一是词作之本"意内言外"论的承传;二是词意表现特征与要求论的承传.在第二条线索中,又主要包括两条分支线索:一是词意表现新颖独创论的承传;三是词意表现含蓄深致论的承传.上述几条线索,从主体上展开了词意之论,勾画出了古典词意论的论说轨迹.  相似文献   
157.
胡建次 《唐都学刊》2007,23(1):118-123
宋以降诗学批评视野中的政教之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诗歌教化功用的论说;二是对温柔敦厚诗教原则的阐说;三是对诗歌政教批评观念的消解。宋以降诗学批评中的政教之论,一方面展开、充实和完善了宋前诗学政教论的内涵;另一方面又对传统诗学政教之论有所反思、有所消弥,两方面相辅相成,共构出了我国古典诗学政教之论的对立统一格局。  相似文献   
158.
“气”范畴在唐代文论中的展开.体现在两大维面:一是诗学理论批评对“气”的论说;二是散文理论批评对“气”的论说,其内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对“气”作为诗文之本的标树.二是对诗文之气审美特征与要求的探讨,三是从创作角度对“气”的考察。上述论说维面与内容.初步展开了我国古典文“气”范畴.为其在后世文论中的充实、深化与完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9.
在中西方古代文艺理论中,创作发生论历来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差异,它缘起于不同的哲学文化传统支点、审美观照方式及艺术实践所据之美学精神。由此,中西方两种创作发生论在对文艺本质属性的持论、艺术的生成及建构等方面呈现出各异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60.
清代论词绝句的运用类型主要体现在两种形式中:一是在题名中未直接标示的论词绝句;二是在题名中直接标示的论词绝句.陈聂恒、汪筠、李其永、吴孟鋗、周之琦、程恩泽、高旭等大多运用第一类型的论词绝句;而郑方坤、江昱、沈初、朱小岑、王僧保、沈道宽、宋翔凤、谭莹、冯煦、潘飞声、高旭等则主要运用后一类型的论词绝句;也有两种类型均有者,如厉鹗、高旭等.清代论词绝句的这两种形式,共构出我国古代论词绝句的主体骨架,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