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2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21篇
管理学   279篇
劳动科学   12篇
民族学   48篇
人才学   36篇
人口学   13篇
丛书文集   455篇
理论方法论   89篇
综合类   1374篇
社会学   163篇
统计学   6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117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125篇
  2009年   167篇
  2008年   173篇
  2007年   116篇
  2006年   157篇
  2005年   127篇
  2004年   128篇
  2003年   133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108篇
  2000年   91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6篇
  1963年   4篇
  1959年   5篇
  1958年   7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51.
宪法上人格尊严的内涵是一个长期令人困扰的难题,尤其表征在理论与实务中宪法上人格尊严与民法上人格尊严存在混淆与错位的图景。当务之急是对二者间的相异与交互做系统的梳理与阐释,以厘清各自的适用范围与边界。就二者间的相对独立性来说,主要体现在功能性差异、法律的形成余地以及宪法不能成为私法裁判的直接依据上。而基本权利的客观法属性以及人格尊严话语体系的特殊性又使二者的交互成为可能。民法上人格尊严的认定要素对宪法上人格尊严的界定具有积极含义,并为人格尊严内涵的理解搭建起了基础框架,宪法上人格尊严的本质应认定为一般人格权。借由宪法规范与民法规范动态的循环解释使宪法的价值贯穿于部门法之中,由此实现宪法上人格尊严与民法上人格尊严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52.
研究古典园林的意义在于与古为新,在"养生"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今,探索养生思想与造园的关系是以其现实价值进行古典园林研究的一种途径。通过资料分析与比较研究,重点阐述两者在四方面具有相关性,即养生思想与造园主体同源,养生思想与造园发展脉络相合,养生是造园目的之一,养生思想影响园林要素营造。从文人园林养生思想与造园的相关性角度,对古典园林于"养生"的现实意义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53.
从过往的历史变迁之迹中寻找某种历史演进的启迪,是人类文明创生的一种必然选择。然而,由于百余年来中国历史的变迁是如此的快速和剧烈,使得任何置身于特定历史时空中的人,在短时间内恐都难以获得某种超越性的认识,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彼也一是非,此也一是非”的论争。单说究竟何谓“现代”、何谓“中国”、何谓“学术”这样一些最基本的问题,由于立说的立场差异和持论的理据各别,就产生了无数的分歧。如何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百周年之际,让我们的反思超越种种先入为主的成见,发现某种至今尚未被“发现”的“历史真实”呢?戴登云教授的《究竟该如何反思“现代中国学术”?》一文试图作出新的努力。该文认为,当代学界对“五四”以来学术思想史的反思,之所以常常呈现为一种无效的反省,是因为受到了如下两个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在思想视野的层面,无法在种种现成的思想视野(这些思想视野包括:“普遍/特殊”“全球/本土”“主流意识形态/多元文化”“文化守成/创造性转化”“体/用”“经验性的中西古今融通”“现代化”“现代性悖论”等等)之外,建构出一种新的思想史视野。二是在学术观念的层面,未能有效地化解“学术—思想”“科学—人文”“专家—通人”“学术—政治”“西化—自主性”“全球化—中国特色”“求是—致用”之间的双重性张力和“传统—现代”“现代—后现代”的连续与断裂。为此,我们必须建构出一种有关究竟何谓“学术”的自明性认知,并对之作出本源性的论证。具体而言,该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学术三分”观:“一种对象化的知识探求、一种自我存身于世的合法性论证、一种对本源之‘思''的遮蔽与解蔽”,并勾勒出了如下一种学术思想史视野:学术范式的变迁与转型,从表层看,即学术观念、学术方法和学术话语体系的转型;从深层看,则意味着世界观念的转变、历史观念的变迁、文化整合机制的变革和表意范式的新变。根据这些洞见,该文对现代中国学术思想史的演进历程提出了一种新的分析,初步揭示了化解中西古今之争,并建构出一种新的学术思想史视野的可能。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所以产生了巨大的历史效应,五四白话文运动和新文学革命居功至伟。五四新文学运动开创了一种新的表意范式———现代白话文。这种新表意范式的精神动力和理论依据,即现实主义。为重新彰显现实主义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李勇教授的《五四时期写实主义理论的开放性》一文,在百余年来中西方文论的“形式主义—现实主义”“内部研究—外部研究”的论争语境中,重新钩沉了五四时期新文学健将们所主张的现实主义/写实主义的理论谱系,再次重申了评价一种文学主张的基本标准,深入批判了形式主义的偏至。该文指出,尽管韦勒克认为现实主义文学是极为拙劣的美学,但是针对现实主义/写实主义以及文学史上出现过的任何其他文学流派,我们始终应该坚持的是,用历史主义的标准来评价它们,而不是用后来发展起来的审美趣味来评价其价值。历史地看,五四新文学时期的写实主义理论是在一种开放的语境中形成的,不同观点之间的差异构成了它的开放形态。它批判传统,打破了旧文学模式的封闭樊篱,使文学可以直接面对现实生活。它直接参与社会变革而不是在审美王国中自我陶醉。它应合社会思潮、参与思想论争,使文学产生震撼人心的社会效应,而不是在形式技巧的游戏中自生自灭。总之,一种文学如果无法介入历史和现实,无论如何,它是不可能成为一种推动历史变革的力量,从而获得自身的精神品质的。五四文学精神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她深刻地介入了现代中国的历史,担当了民族国家自我革新与复兴的使命。尽管这一使命至今仍未完成。  相似文献   
54.
55.
在世界的殖民地语言政策史上,日本的政策可说是极为特殊的例子。作为亚洲唯一的殖民地宗主国,其殖民地统治方针的形成经过、结构原理、特色皆异于欧美各国。在这个前提下,作为反映殖民统治方针的语言政策在具有普遍性、类似性的同时,也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日本的殖民地语言政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在军事压力之下传授日文,对殖民地人民实行语言同化教育,目的是将殖民地人民改造为日本人,以满足其维护国体和海外扩张的野心,是一种通过军事强制性手段来推行的语言政策。  相似文献   
56.
面对明清鼎革之际目不暇接的各种事变,一些官员或士人纷纷拿起笔来,或记录亲身经历和见闻,或编辑奏疏、塘报、邸报等官方档案,或对最初的记录进行再加工,或考证史事,或对时事和人物发表评论。这些杂史或记甲申之变、清军南下的暴行及江南人民的抗清斗争,或记南明史事,或追记万历以来党社活动及党争的历史,或总结明亡及南明速亡的原因,以达到以史经世的目的。由于史料来源不一,这些杂史中往往出现"一事而甲乙互异,一人而彼此夐殊"的情况,又由于作者政见歧异,杂史中对人物、事件的评价也往往悬殊较大。  相似文献   
57.
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全世界的目光将聚焦到中国上海。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大家共同的盛会,作为东道主,努力为世博作贡献是我们每个人的愿望,上海各行各业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参与迎世博活动。作为身处校园的学生,你是否参与了迎世博活动?你如何为世博会作贡献呢?本期我们将讨论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58.
系统阐明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评价体系的目的与意义,认为应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科学决策,以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促进理论研究。在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步骤、方法,明确表述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评价体系的整体思路与框架。  相似文献   
59.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自我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国内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领域发展中存在着国内高校学科自我评估体系尚不健全等问题,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科自我评估系统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工科院校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研究工科院校学科建设管理及自我评估工作,在理论研究、现状调研和专家走访的基础上,依托原有评估指标体系提出自我评估指标体系意见。  相似文献   
60.
本文以五星级酒店ABC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SWOT分析,了解它目前的创新模式以及现状问题,并且根据问题提出了以下解决策略,包括:提供创新条件。建立服务、产品流程的规范流程,建立服务、产品的创新激励机制以及创新服务,产品的市场推广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