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中国古代美女的地域认同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勇 《学术研究》2008,(2):116-125
中国历史上对美女的地城认同呈现出一个从北向南的空间发展过程,具体表现为南宋以前认同黄河流域为美女群体核心区向南宋以后认同长江流域美女群体核心区的转变过程.南宋以来南北对美女认同的变迁显然受对美女认同的时代特色的影响,体现为宋以前高大丰硕美的主流审美观与北方核心区人种的吻合,宋以后纤小轻盈美主流审美观与南方核心区人种的吻合.对美女的认同存在一个客观美女的存在与人类社会时美女地域认同的区别,两方面都受区位条件、人类体质、生态环境、经济文化水平、移民背景的影响,但美女地域认同往往受区位务件、经济文化水平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2.
山川早水的<巴蜀>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对清末四川民间风情的记载十分深入全面,特别是对当时下层社会的记载,如旌表做假、峡江私窑、奉节歌妓、官场应酬、旅店风俗、救生红船等风俗的记载,许多是同时代国内文献记载所缺乏的,也是同时代西方人记载所没有的,对于今天我们了解和研究当时的真实社会风情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巴蜀>一书清末在日本的出版,对近代日本人对于长江上游的踏察调查有一个起始点的作用,研究<巴蜀>一书有助于我们认识近代日本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侵略的背景.  相似文献   
13.
行业结构分析是由哈佛商学院的麦克尔·波特最先提出(1985),目的在于确定行业利润水平的基本决定因素。有5种力量被视为基本因素.决定了行业结构和相应的利润水平——以及竞争适度对水平、买方和卖方力量、行业进入障碍、替代产品的可得性。由于这5种力量的相对大小不同,不同的行业中会有不等的利润水平。竞争敌对程度——如果行业中有大量的竞争者存在,那么利润水平一般会较低;如果竞争者建有大型生产设施需要加以利用,这往往会导致价格和利润下调。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蓝勇 《学术研究》2002,(1):87-90
本文回顾了20世纪中国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的历史 ,对区域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内容作了界定 ,强调物质文化在历史文化分区研究中的地位 ,提出要注重历史上人类先天心理和生理对文化的影响 ,指明加强文化因子的复原研究、加强时间断面与文化分区的研究中的重要性 ,重视人才计量统计中存在的问题 ,提倡用新思维和新方法来研究历史文化地理 ,特别要注重研究者对区域文化的切身感受在历史文化地理研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码头名称的流变,主要是由一词多义的“马头”向一词一义的“码头”转变的过程。这一名称的转变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马头”一词被赋予了舟船停泊之地的含义,同时也被视为码头得名之始。其次是明清时期,码头在功能完善和形制变化的影响下,“码头”的用法开始出现,并与“马头”一同表示舟船停泊之地,于是出现了两词并用的情况。到清代以后,“码头”开始成为主流的表达用语,而“马头”则逐渐退出使用,码头之名最终得到统一。码头名称的流变也带来了两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方面是消除了“马头”的歧义理解,另一方面则是统一了码头之名的书面表达。通过对码头名称流变的把握,我们在研究具体码头问题时,就不能以名称变化而割裂其历史源流,也不能忽视对码头其他名称史料的使用。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历史上,往往出现地名字面本身不变,但所指代的实际范围发生较大变化的现象,这里我们称为“地名内涵变化”,可以简称“地名涵化”。历史上“川江”一词从唐宋之际出现后,其概念的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早期宋代“川江”曾有指代整个长江、长江上中下游,指代范围让人相当意外。明清主要指整个长江上游河道,但到近现代,“川江”所指又有一个泛指整个长江上游干支流到仅指乐山到宜昌、宜宾到宜昌、重庆到宜昌河段一个逐步缩小的过程。宋元以前巴蜀地区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使巴蜀航运的地位很高,成为“川江”话语强大指代中下游的支撑。而受长江上游特殊的复杂河道、特殊的平底木船通过性能、特殊地域滩师导航的制约,传统时代长江上游木船运输曾一度在整个长江航运中占有通过性上的优势,一度一定程度上主导着整个长江航运的运行。近代以来“川江”一词的内涵缩小又与机动船进入川江,木船地位相对下降的情形下,热点聚集在机动船运输的话语内有关。研究发现,历史上中国的“地名涵化”可以分成“地名缩放涵化”“地名异地涵化”两种情形,前者较为典型,后者较为复杂。“地名涵化”在时间上又可分成“漫涵化”和“快涵化”两种。一般来说,在历史上行政区划地名的“涵化”较快,而文化区域概念地名“涵化”的过程较为漫长,影响的因素也较为多元,但受国家相关行政区调整的影响,文化区域概念的“地名涵化”过程也会加快。  相似文献   
17.
蓝勇 《学术研究》2000,3(1):99-104
本文通过历史时期刀耕火种的评价对传统经济史研究中不注重人与自然关系、不注重产出与投入的比例、不注重生态效益等进行了剖析,认为中国历史时期刀耕火种产生十分早,但并不是所有地区的原始农业耕作方式,华北地区的原始农业并不是经典的砍烧制刀耕火种,中国南方山地最早的也不是所有地区都是经典的刀耕火种。在历史时期一定地区一定时期内的刀耕火种既有十分高的产出,也不会更多影响生态环境。最后提出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介入经济史研究和在经济史研究中树立生态观和效益观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中国学术评价机制与系统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中国学术界严惩学术不正之风,进行学术规范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学术评价机制和系统从理论与实践上进行反思,建立一个可与世界接轨,又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规范机制和学术评价系统,将学术界的不正之风用机制来制约。一、“阳光机制”与“暗箱机制”从来社会的各类评价存在两种评价机制,一种以公开监督为核心的评价机制,这种机制是建立在评价人“性恶论”而需要公开来监察以求得公平的机制,我们称其为“阳光机制”;一种是以保密减少干扰为核心的评价体系,这种体系是建立在评价人“性善论”而需要保密以求得公平的机制,我们称其为“暗箱…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云贵汉族移民的时间和地理特征蓝勇以往研究云贵地区清代移民问题,在分析移民构成这一点时一般是用个别县志中计算的当地构成状况来说明整个云贵地区移民构成状况,但是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看,其研究的信度是不够高的。若能找出一个更全面的统计移民构成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存在一个包括西南地区木材、滇铜、黔铅、川米、犀象、药材等物资的“西南资源东运工程”,实际上是一种资源东西部跨区域调配,形成一个庞大的东西转运系统工程。其中,“滇铜京运”工程对云南铜矿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促进了云南地区、长江和运河两岸交通与城镇的发展,客观上增加了沿途地区民工和下层官员增收的机会。其消极意义是增大了云南、长江和运河沿线地区行政管理负担,地方政府、官员用各种手段侵占运铜经费,用不法手段弥补亏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长江、运河沿途的正常运输和社会治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