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7篇
丛书文集   2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9篇
统计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21.
清末民初,革命派中的刘师培与陈独秀围绕革命与建设,鞭挞清而不和、和而不清、人格堕落等畸形人格,痛斥民国廉耻道丧,正义消亡。欲塑造革命理想人格,刘主张以中矫偏,使人人具个人之资格,积极入世但不媚世、崇尚自强不息和尚武精神并献身国家。而在新型国民人格中,陈提倡在理论上清算三纲之说与忠孝节以恢复独立自主之人格,有独立自治之精神品格,不可逃遁恶社会,作退避安闲之想,尽力将国事担任起来,做到公与私统一;在方法上欲藉政党、修身、教育和示范等以达到预设之目的。  相似文献   
22.
地方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自秦迄清)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特征,从宏观角度而言,可大致概括为四:外在形式郡县制、封国制与特辖制并立,基本内涵政级配置与控制措施共存,具体发展制度性与变通性互动,内在实质具体性与目标性统一。此四者密切联系,彼此互动,体现了传统地方制度伴随社会变迁而日臻成熟。  相似文献   
23.
传统“义利”说可谓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义”与“利”是一对重要的道德范畴,二者关涉的内涵甚多,“义利之辩”在中国思想史上从没有停歇。关于“义利”的基本特征的探讨很多,但是如果从历史学与伦理学相结合的角度来看,传统“义利”说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四个方面:外在形式上体现了精神物质与整体个体并存,历史发展上体现了由统而分与由分而合递进,具体内涵上体现了政权核心与人本核心互动,内在实质上体现了具体合理与目标合理统一。  相似文献   
24.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历史特征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乃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核心,其内涵颇为丰富.从社会历史文化角度而论,其历史特征,概言之,主要有四:外在形式点面扩展与面点收缩共存、实际发展宗法家族与民族国家互动、基本内涵现实规范与理想追求激荡、内在实质具体合理与目标合理统一.  相似文献   
25.
伴随西学东渐,晚清社会深刻裂变,传统消费思想亦发生历史演化.迄今为止,学术界多围绕近代知识群体展开,视"崇奢黜俭"取代"黜奢崇俭"为其主流.事实上,这一过程甚是复杂,如此线性描述不免失之偏颇.总体而言,它关涉政治、思想、社会与实业诸方面,展示出多层次不对称发展格局,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传统思想近代化嬗变的复杂面相.  相似文献   
26.
左宗棠的心性观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宗棠强调“发明本心”,以天下国家为志,“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他成为近代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与其心性观有较大关系。  相似文献   
27.
赵炎才 《天府新论》2007,(5):123-128
民初谷钟秀等人以道德救亡为主旨,围绕理念上肯定道德对于民主共和的价值,理论上诠释道德因时更张与时俱进,目标上努力铸就共和道德精神,内涵上确立国民道德规范,方法上以重塑政治理想人格为要途等方面作了系统的理论诠释。此举与学理清算名实相悖、"官国"与"恶精神"、政治人格卑劣、社会人心颓废、社会思潮隳堕等弊害联系在一起,欲藉反省自爱、外在逼迫、示范作用、政治社会分离等方法以重铸近代政治理想人格,进而达到挽救民国危亡的目的。  相似文献   
28.
在新旧世纪更替之际,中国资产阶级比较重视思想启蒙.他们从改造社会主体出发,深刻揭露批判了封建"公德"私德"观,指斥封建专制统治、宗法家族制、儒学等是其产生的主要根源;从理论上界定了近代"公德"私德"及其关系,强调"私德"是"公德"重构之关键,要求融合中西之精华,从改造家族伦理入手培养良好私德,辅以政党培育近代"公德".其思想具有明显的反封建性,有助于近代理想人格重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近代化.  相似文献   
29.
民国初期,时人认识到诸多国民道德心薄弱,法律观念缺乏,国势趋入悲哀危险之境,主张改造腐陋家庭,以贤母良妻为直接救国手段.而理论上的近代贤母良妻乃中外思想之结晶,其基本清除了封建贤妻良母的弊端,是人格独立,才德兼备,肩负家庭与社会双重责任的新妇女形象.在近代民族主义话语下,它对共和精神的培育主要体现为利国、相夫与教子等方面.时人欲藉此塑造国民理想人格化解现实社会危机进而实现郅治.  相似文献   
30.
武汉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中国传统民族主义精神为内核的近代民族主义思想感召下的产物,又反过来推动近代民族主义精神走向深化。具体地说,武汉抗战在外在形式上彰显了近代爱国主义精神,在具体理念上增强了团结奋斗奉献精神,在内在实质上提升了近代民族主义精神。它使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观念、行为模式、思维方式等获得了新的时代内涵,成为中国人民追求新的发展前途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