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2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9篇
  202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8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文艺美学是近年在学界兴起的一门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学科,它以文学艺术作为自己的观照对象,从人生本体的高度来关注个体生命意义和价值。本文试图从文艺美学的学术旨趣切入,来寻求在文化转向的大背景下对当代人生存语境的关注,同时试图归纳出文艺美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2.
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以仅有的28个字隐匿着诗人丰富而细腻的心理活动及其情感变迁过程,若是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去分析,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交织着强烈的“情”与“礼”,本我、自我、超我的矛盾冲突。为了协调冲突,诗人规训于“自我一理智”的调节,从而实现了本能欲望的“升华”,创造出了《题都城南庄》的千古绝叹,也使得我们可以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体悟诗人美好情感遗失的无限惆怅之情。  相似文献   
33.
"以文会友"是中国古代文人交往的基本形式,是文人高雅雍容、文质彬彬的品格风度的体现.它根源于传统礼乐文化,从礼制发展到礼俗,蕴藏着歌诗为礼、缘情放言、"群"而可"兴"的诗学美学内涵,并促进了古代诗歌形态的发展和诗歌创作的繁荣,在中国古代诗学美学史上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4.
王夫之是明清之际一位集大成式的哲学家 ,也是这个时期一位重要的诗人和诗学理论家。他对中国古代哲学与诗学进行了全面的反思、批判与整合 ,以期重建文化中国尤其是儒家文化中国。在务实的基础上重建理想主义信念 ,是船山哲学思想的精神实质。其诗学主旨则是重构明末趋于僵化并遭消解的传统儒家诗学 ,其诗学基本特征为理性主义与直觉主义的内在结合 ,体现出道德乌托邦与审美乌托邦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35.
船山诗学著作中的“神韵”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既包含诗歌艺术蕴藏、含蓄、意在言外等含义,又侧重于从诗的声韵来立论,从而多方面、多角度地揭示了“神韵美”的审美价值。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船山把诗歌的“神韵”与传统儒学的乐教精神相结合,与诗歌艺术的“通天尽人”的境界相联系,揭橥了诗的音乐美乃至整个诗歌艺术的理想至境。因此,“神韵”论在船山诗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属于船山诗学理论的范畴。  相似文献   
36.
王夫之“兴观群怨”说的美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曾对儒家诗学的一个古老命题“兴观群怨”说作了重新诠释,以往的研究者往往仅从接受的角度来解读船山的这一理论命题,未得船山诗学的要义。其实,“兴观群怨”说与船山的“诗道性情”说一样,同属船山的诗学本体现。“兴观群怨”说在船山诗学中被本体化、美学化、系统化了,这是船山对儒家诗学的一个重要贡献。无疑,船山的“兴观群怨”说仍有其历史局限性和理论局限性。  相似文献   
37.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论诗评诗既讲诗歌的情景交融 ,又追求诗歌的声情并茂 ,从而将其诗学研究推向了中国古代诗学和美学集大成的历史总结者的高度。概而言之 ,船山诗学“诗乐一理”的要义在于 ,强调诗歌艺术更靠近“乐”而非“文”。这一诗学命题是对宋人“以文为诗”的反拨 ,是对沈约“四声”说的纠正。“诗乐一理”说无论在船山诗学和美学的理论体系中 ,还是在整个中国古典诗学和美学研究史上 ,均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8.
“文艺美学”作为一门具有原创性的新兴学科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大陆。经过近30年的发展,如今文艺美学学科已呈现出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学科理论范式,而其中大多数都是文艺美学现代性转换的产物。随着后现代语境的来临,曾繁仁先生主编的《文艺美学教程》体现出一种全新的学科探索。以《文艺美学教程》一书为依据,兼及编者的其他论著,从逻辑起点、理论体系、学术特色等方面阐述本教材所体现的文艺美学思想,并凸显其理论谱系和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39.
陶水平 《学术交流》2003,(5):129-134
当代文学研究的各个领域都离不开阐释学视野 ,阐释学方法因而成为文学研究的第一方法。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国古代学术的民族特色 ,恰恰就表现为阐释学取向。坚持阐释学路径最有可能做到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可以把中国阐释学发展历程分为古典阶段和现代阶段。中国古典阐释学大致可以分为儒家阐释学、道家阐释学以及二者综合形态的阐释学等三种基本形态。中国现代阐释学的探索经历了 1 0 0多年 ,直到现在仍处于学科建构过程之中。为了促进这一学科的创构 ,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中国现代文学阐释学是其中最有成就的一个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40.
一 《文心雕龙》卷四十有《隐秀》专篇,在全书的理论结构中属“剖情析采”的重要部分。但对于本篇部分的文字的真伪问题,几百年来一直存在争议。从现存《文心雕龙》的最早刻本元至历十五年刻本到明历三十七年以前的各种刊本,本篇都缺四百余字。直至明末,钱功甫据所见宋本钞补了从“澜表方圆”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