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66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45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历史感是比美感更加深刻和内在的人类的本能感受,是将个体生命的历史与历史——现实的本体总过程直接无碍地结合起来而产生的深刻感受。本文认为,单凭历史观、历史理论、历史方法只能研究历史,而不能理解历史,历史学只有奠定在新历史感的基础上才能有活力,才能获得一种与时俱进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02.
历史与理性     
本文试图阐明这两个问题:第一,并没有“历史理性”这种东西;第二,所谓“历史理性”或“历史理性主义”是人们误用“理性”而对历史本身的根本曲解  相似文献   
103.
历史是历史学的意识对象 ,意识到历史 ,就开始了批判现实。故而 ,现实批判就必然构成了历史研究的意向性。所谓现实批判对于历史研究的意向性 ,包括这样五种内涵 :现实批判对历史研究构成一种期望值 ,现实批判对历史研究构成一种约束力 ,现实批判是历史研究的指示灯 ,现实批判是历史研究的定向仪 ,现实批判是历史研究的驱动器。现实批判对于历史研究起到这样五种作用 ,而这五种作用又都统属于意向性结构。不妨说 ,这五种作用正是意向性结构的五种具体功能。一现实批判对历史研究提出了至高的要求。这个要求构成一种价值期待。它要求历史研究…  相似文献   
104.
史学自由的根据是思想自由,新闻自由的根据是言论自由,而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的共同基础则是政治自由。政治自由只能由民主政体来保障。只有民主政体才能确切保障思想自由(史学自由)和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的共同实现。一种有价值的历史观必须对自由问题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5.
论夏峰北学(续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之际,作为北方儒生共同体领军人物的孙奇逢,以其回归、重释孔孟经典来整合理学各派的内圣思想,以及“舍三纲五常无道术”基础上的“礼理合一”的外王思想。其两者的完美结合,一方面为清学的展开提供了新平台,另一方面也使得在清代北方形成的以孙奇逢为宗师、以会合儒学各派为特征的夏峰北学成为可能且风靡北方。在三百多年的流变中,既有以王余佑为代表的侠儒兼收的河北夏峰北学,也有以“中州十先生”①为代表热衷于理学的中州夏峰北学;既有如汤斌这样的理学名臣,也有不名一文的下层儒生;既有崇尚心学的张沐、赵御众,也有程朱派的耿介;既有走向考据学的费密,更有走向西学的薛风祚。而到近代,在西方知识体系的冲击下,在以王锡彤、李敏修、嵇文甫为代表的夏峰北学后学的努力下,其创造性地嬗变为现代地域学术之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6.
新历史观是相对于旧历史观而言的,它超越形形色色的历史观模式。新历史观将整个历史作为现实本身来理解,就其本质是一种本体论。新历史观具有双重功能,即哲学的和史学的:其史学价值在于证明历史对时间的优先性;其哲学价值在于证明历史对于历史事实的超越性。新历史观与历史学之间存在着一个弹性空间,这就是史学观的理性建构。另外,新历史观的根基是历史感,即新历史观往往以历史感的形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7.
一、史学史对历史学家的存在与本质的掩盖在中国古代史学上,从孔子开始,关注历史学的道德素质和人格培养就已经成为一个令历代史学家不断思索的问题。孔子曾高度称赞不畏权贵的晋国史官董狐是“古之良史”。①孔子又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怒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②即使我们不把这个“左丘明”看成是《左传》的作者,我们也有理由认为,这段话也必定与史家的人格修养有关。而《左传》则以肯定的语气表彰了董狐、齐国大史和南史的直书精神。“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末出山而复,太史书曰:‘赵盾…  相似文献   
108.
历史事件与历史性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事件从属(或指向)过去,而历史性事件则从属(或指向)未来。历史性事件的本质就在于它具有三个特点:目的性、计划性、可实现性。历史性事件以一种普遍性方式凸显了人与历史之间的本质关系,凸显了人对自身命运的永恒焦虑。历史性事件之于人首先是一种命运的召唤。人性和自由虽然不能在历史事件中显现,但却有可能在历史性事件中实现。思考历史性事件较之于研究历史事件具有更大的难度,它构成了对历史学家现有能力的极大挑战。  相似文献   
109.
论"后战国时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秦朝到汉初,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阶段,即"后战国时代"。特点有三:(一)分封观念在社会上的普遍存在;(二)诸侯集团作为政治体制的现实存在以及对汉初政局的强大影响;(三)思想学术在官方制度架构中的多元共存。作为一种历史的"过渡形态",其内在特性应该成为我们对后战国时代进行界定和阐释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0.
理性:20世纪中国史学的内在基础雷戈按照传统的历史定义,20世纪作为一个整体,正在逐渐成为历史;同样,20世纪的历史学作为一个整体,也正在逐渐成为历史。但我们所要讨论的只是20世纪的历史学。我们首先提出的问题是:20世纪的历史学作为一个整体,有没有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