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生态取向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将教师的成长植根于专业发展的生境中,通过个体的学习、实践与反思,借助教师社群间的信息传递、合作与竞争、专业技能承接等方式,形成教师之间自然合作的文化氛围,建构起互利共生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生态取向教师专业发展呈现出和谐共生、生命自主、互助合作、持续发展等特征,彰显了整体性、系统性、交互性与生成性等理念。为此,在教师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以生态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为指导,营造良好的教师个体和群体专业发展生态环境,建构动态平衡的教师专业发展生态系统,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32.
论学校课程的规划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规划学校课程是在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下学校获得的课程权力,它体现了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新课程改革在学校一级的延续和深入.学校在进行课程规划中需要以课程政策、课程理论、变革理论、学校现状和学校愿景为基础,对学校的课程愿景、组织团队以及课程的诸多方案做出规划.规划学校课程可以采取内生模式、外引模式和分化模式等策略进行.学校课程的实施与学校课程规划同样重要,是学校课程理想与学校现状不断磨合的过程.它需要对学校现状进行分析,明确制约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为提升这些因素做出努力,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渗透研究、评价与调整等行为,以进一步拓展学校课程. 相似文献
33.
教师教育体制是为了实现教师教育的目标、按照一定的原则建立起来的组织管理制度.当前我国教师教育体制的创新,一是应该探索和完善独立的教师教育体系,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教师教育机构,培养高层次的中小学教师;二是应该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师培养和培训模式,将定向教师教育与非定向教师教育相结合;三是应该进一步完善教师教育的各种制度,为确保教师教育质量提供制度上的保障.今后,教师教育体制的发展需要处理好学术性和师范性的关系,进一步明确教师教育的发展方向;要理顺各级各类教师教育机构的关系,充分有效利用教师教育资源;并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34.
黄显华教授是两岸三地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元老,他满怀激情投入教育,在做中小学教师期间即开始反思与实践.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20年问一直醉心于课程与教学研究,在其中体悟到"爱"、"知"、"思"、"进"之道,走出了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拓荒之路、方法之路,并在"道"与"路"之间寻求不断的融合. 相似文献
35.
物质利益的驱动、内在发展诉求与外在评价的矛盾、各行其道与融合共生的文化区隔,已成为阻碍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三重挑战。在高校"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应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发展取向,大力推行分门别类的评价机制及跨界融合的培养模式,尝试以教育生态学中的教育生态链思维、复杂思维和整体思维来解决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所面临的关于价值取向、评价机制及发展模式等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36.
麦克莱伦的批判课程理论注重学生批判意识与能力的养成,并以学生的自由与解放为根本旨归。他以社会批判理论、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弗莱雷和吉鲁的批判教育学等为理论来源,对课程价值、课程决策、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研究方法作了深刻的阐释,从而丰富了当代的课程研究话语,同时也为我国的课程改革提供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37.
新时代我国教育的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要与教育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鉴于教育主要矛盾的变化,新时代我国教育的价值取向将由生存性教育向发展性教育转变,教育发展的动力仍由内外因共同驱动,教育发展的着力点为"均衡"与"充分",教育发展的格局体现为全面性、全方位性和全人性等特点。新时代呼唤着我国加快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办人民更加向往、更加满意的教育,发展本国教育特色,建设教育强国。 相似文献
38.
卓越应用技术型人才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当前我国大学卓越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由于利益诱导与价值偏离致使人才培养目标失效、场域缺位与实践脱节导致应用技能教学失真、政策瓶颈与法规缺失造成人才培养制度失范。借鉴德国“人尽其才”目标引导的人才培养动力机制、“工学结合”教学导向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依法执教”制度规范的人才培养保障机制,我国可从育人与用人深度相遇的价值规范中为卓越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定向”、从理论与实践融通交互的教学规划中为卓越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定形”、从政策与法律共同匡正的制度规约中为卓越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定式”。 相似文献
39.
新课程下学习方式转变的困境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还存在预设与生成、形似与神似、泛化与异化等困境.为此,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习方式转变的理论阐释,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提高师生自身质素与能力. 相似文献
40.
学业负担是典型的多因单果问题,从其丰富的内涵及形成的机理看,应着眼于政府、社会和学校“三方协同”的综合治理。其中,政府的治理应凸显“政策高地”作用,承担规范治理导向和构建政策保障体系的责任;社会的治理应注重“舆论阵地”作用,承担健全舆论机制、营造良好舆论生态的责任;学校的治理应夯实“治理基地”作用,承担自主变革课程、教学和评价等以有效治理学业负担的责任。由此形成政府“法治”、社会“德治”和学校“自治”的“三方协同、三治联动”的义务教育学业负担综合治理体系,力争从根本上解决学业负担过重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