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39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顾红亮 《学术论坛》2001,(3):136-139
胡适从主体发展来界定文化.他对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共性与个性、开放性与保守性、可分性与不可分性都有论及,但是缺乏辩证视角,无法提供一幅关于文化本性的辩证图景.  相似文献   
22.
胡适对Pragmatism的翻译及其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红亮 《江淮论坛》2005,2(3):107-112
胡适对Pragmatism一词的译法有五种之多。他几乎不用“实用主义”、而用“实验主义”来翻译“Pragmatism”。他对“实验主义”翻译的偏向有其学理的、社会的、时代的、文化的理由。胡适对“Pragmatism”的翻译和宣传,不仅仅是一个字面上翻译的问题,而且是一个话语问题。一方面,这里显现的是一套科学主义的启蒙话语,体现了胡适与保守的传统主义者对科学知识话语权的争夺。另一方面,在科学主义话语的背后展现的是一套现代性的理路,是对“实验性的”、“自由主义式的”现代性观念的辩护,是对以革命性为主导的现代性观念的拒斥。  相似文献   
23.
龚自珍自我观与主体性哲学的开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自珍对自我的理解有三个层面:一是在本体论意义上的自我,具有实体化的意味;二是在社会学意义上的自我,具有个体感性欲求的特征,体现实体化主体建构的现实向度;三是在伦理学意义上的自我,具有豪杰人格的形式,构成实体化主体建构的理想指向。他的自我观在近现代哲学史上具有反对理学和张扬主体性哲学的历史功效。  相似文献   
24.
人格认同危机与自由人格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理性文化下,人格的认同出现危机,生存的意义得到一定程度的掩蔽.解决危机的实质是要使个人重新获得人格认同,一个可能的出路是建构当代自由人格.这是一种包容了英雄化人格在内的平民化人格,包容了个性化人格在内的自由人格,包容了人格分化可能性在内的和谐人格,包容了现实人格在内的理想人格.这四重人格形象构成了当代平民化自由人格建构的总体"骨架",勾勒了"谁之人格"、"何种人格"的自由人格图像.它将成为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5.
冯契的自由人格可能性思想包含三个理论的向度,即自由人格"是否可能"、"何以可能"和"如何可能",其中"何以可能"问题又可以分解为自由人格理论"何以可能"和自由人格本身"何以可能"两个子问题。冯契在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转识成智的致思进路,构成自由人格可能性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列维纳斯和梁漱溟的伦理学形成责任担当的致思进路,这个进路对于冯契的转识成智进路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6.
冯契的《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的书写具有典范意义,这种典范意义在中国近代哲学史“书写什么”和“如何书写”两个问题上表现出来。在“书写什么”方面,冯契的回答是既要书写化为近代传统的哲学“革命”,又要书写化为哲学问题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问题,两者并非彼此对峙,而是从两个不同的视角书写同一部中国近代哲学史。在“如何书写”方面,冯契的回答是采取“同情的了解”书写方式和反思的书写姿态。在某种程度上,中国近代哲学史的书写比古代哲学史的书写更能体现冯契自己的哲学风格和书写理念。  相似文献   
27.
深入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需要聚焦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命题。此命题具有丰富的理论逻辑内涵。辩证理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逻辑,需要深入把握五个重要方面:一是要考察此命题的提出过程,二是要在民族复兴语境中认识中国式现代化逻辑,三是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中认识民族复兴逻辑,四是要辨析现代化逻辑和民族复兴逻辑的关系,五是要认识民族复兴逻辑展开的多重意蕴。  相似文献   
28.
顾红亮 《江汉论坛》2005,46(9):36-38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把实践理解为改造世界和改造自我的统一,理解为认识论、历史观和伦理学的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提法和新概括,是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国化过程中所作的一种创造性阐释。同时,我们又有一个侧重从认识论角度来阐释实践概念的传统,造成实践概念理解上的偏差,构成对前面一个思想传统的制约。我们大致有五方面的理由可以解释理解偏差的成因。  相似文献   
29.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概念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如何准确地把握非西方社会发展理论?如何超越传统的现代化理解思路?对诸如此类重大理论课题的研究,不得不牵涉到马克思的一个核心概念,即世界历史,这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范畴.学界近来对此有过些许讨论,然而,仍有许多深层次的理论问题没有很好解决.例如,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与黑格尔的渊源关系究竟如何?马克思的看法在思想史上该如何定位?世界历史内涵该作如何解释?本文从思想史的维度、试图对上述问题作一粗浅的梳理与回应,并据此提出这一概念尚待开掘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0.
顾红亮 《社会科学》2001,4(12):63-67
随着生活世界的现代化变迁 ,功利原则已经成为近代价值观念世界中的一个重要观念 ,成为近代精神传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观念史的角度看 ,这一价值原则的确立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历史衍化过程。一、从感性经验之维确认功利原则  近代哲学家对功利原则的确认是在近代化 (或现代化 )的背景下展开的。现代化可以理解成一个功利化、世俗化的过程。科学技术的升级换代 ,造成物质利益的快速发展 ,个人利益意识也随之不断高涨。由于现代社会标榜的速度、力量、创新等价值取向在一定意义上是功利原则扩张的结果 ,因此 ,功利原则成为近代社会的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