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6篇
管理学   3篇
丛书文集   53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44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为了研究我国通信信息业官产学创新合作动态关系及其与整体的差异,以SCI-E数据库中收录的我国学者发表通信信息业论文和所有论文数据的互信息为主要测度指标,利用三螺旋算法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我国通信信息业和整体行业的官产学三螺旋关系都是以大学-政府的合作模式为主导,产业-政府的合作模式和大学-产业-政府三方合作模式薄弱;通信信息业大学-产业合作模式和大学-产业-政府三方合作模式优于整体行业,而大学-政府和产业-政府合作模式逊于整体行业。  相似文献   
32.
在语言工具的层面上,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主要是形式上的不同,但在语言思想的层面上,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西方语言因素是促使汉语发生变革的最重要因素.从西方输入的术语、概念和范畴在中国现代思想领域占据了显著的位置,这些词语在数量上虽然不多,但它却构成了现代思想的"关键词",从而促进了现代汉语作为体系的形成.同时,西方语言方式深刻地影响了汉语,使汉语词语在思想内涵上发生了变化,既具有传统的内涵,又增加了西方的维度.现代汉语作为语言体系既不同于古代汉语体系,也不同于西方的语言体系.现代汉语学术研究迄今主要集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形式方面,对于在思想的层面上现代汉语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这种形成对现代思想和现代文化有什么意义和作用,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3.
"救亡"和"启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两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一些观点至今仍然被沿袭使用,对中国近现代思想以及文学研究都有很深的影响.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重新探讨.  相似文献   
34.
中国文化在近代开始现代转型 ,在五四时完成现代转型。语言是构成文化的深层的基础 ,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从根本上可以归结为语言的变革 ,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正是通过语言变革而完成的。现代汉语的现代性从根本上规定了中国现代文化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35.
金庸武侠小说的崇高地位与他的反复修改、精益求精有很大的关系。金庸是武侠小说历史上第一位在文学观念上"觉醒"的人,他突破了关于武侠小说的传统观念,第一次把武侠小说和纯文学相提并论,并身体力行提高武侠小说的文化品位和思想内涵,开创了武侠小说的新局面。"修改"对于成就金庸武侠小说的经典性意义重大,它提高了金庸武侠小说的级别和档次。金庸武侠小说的经典化,对武侠小说文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对文学观念、文学史观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36.
高玉 《学术界》2022,(12):155-162
胡适写字的启蒙老师是父亲胡传,不仅胡适最初的写字是胡传教的,而且其手写的《学为人诗》《原学》是胡适的启蒙教材。胡适的写字,除了受父亲以及学校的习字课训练影响以外,还受欧阳询和薛稷影响较深,少年时曾临习过《化度寺碑》《信行禅师碑》二帖。胡适在书写上严格地遵循传统知识分子习字的方式训练,具有“童子功”。胡适的字不属于“碑派”,而是“二王”脉络,属于明清知识分子追求的“趣味”风格,典雅、趣味、个性张扬,逾规,“法度”不严。胡适无意书法和书家,但他的书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胡适称得上是书法家,只是他不是那种充分学习前人而博采众长的书法家,也不是那种书体丰富多样,多变的书法家。胡适的手书以正字为主,但日记和草稿中很多字很潦草,属于自创“草书”。  相似文献   
37.
非审美因素是审美产品的重要构成,非审美性也是审美产品的本质特征.很多审美产品最初都是实用产品,很多审美范畴最初都是实用范畴.一般来说,经典作品大多有很强的审美性,但经典和审美性之间并不是成正比例关系.提倡审美批评,并不是否定社会批评等其它艺术批评,而仅仅只是强调审美批评是其它一切批评的前提,审美批评与其它批评不是先后的关系,不是重要与不重要的关系,而是层次的不同.当下中国文学的很多写作越来越偏离审美性,但偏离审美性并不意味着一定是偏离文学性,有些文学作品我们可以说它缺乏审美性,但却不能说它缺乏文学性.  相似文献   
38.
郭沫若书写启蒙主要来自父母、发蒙老师沈焕章和大哥的影响,启蒙教材是钟绍京《灵飞经》和王文治的《文昌帝君阴骘文》,同时受大哥写的苏字影响比较大。郭沫若少年时对书法有浓厚的兴趣,临习过颜体、欧体、《兰亭序》等。中年之后研究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等,对书法的理解达到了很高的境界。郭沫若广泛地临习各种书体,广泛地向前人学习,书写在书体上多变,书信写作和书法创作尝试用各种书体,并且每一种书体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在书法创作上可谓“通才”。50年代之后在融合各体的基础上,在行书和草书上慢慢形成比较稳定的风格,被称为“郭体”。郭沫若是大书法家,在书法创作方面成就巨大。  相似文献   
39.
“起源终极”论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研究方法虽早已有之 ,但却缺乏充分的理论性和哲学论证。“起源终极”论从广义上说是“历史主义”;从根本上说与人类认识结构模式的认识方向相反。从事物的起源中寻找事物的“终极”本质 ,违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40.
文学转型在深层基础上取决于语言变革。殷周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学的古代转型最终可以归结为“前古代汉语”向古代汉语的转型 ;五四时期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最终可以归结为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的转型。从语言上说 ,中国古代文学的“古代性”源于古代汉语 ,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源于现代汉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