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13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康德提出空间先验直观形式说,否认空间是经验的对象。这一思想明显受到笛卡儿关于空间和广延区分思想的影响,广延的杂多有限性和空间的统一无限性形成明显差异;这种思想还可以上溯到亚里士多德区分空间与对象物的思路;在胡塞尔那里,空间是通过先验主体的视觉和动觉的动态建构成就的。  相似文献   
12.
从笛卡尔、康德到胡塞尔逃避“唯我论”的努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历史地论述了西方哲学从笛卡尔到康德再到胡塞尔等人的主体主义哲学逃避“唯我论”的努力,认为笛卡尔和贝克莱走的是外在超越的路子,而胡塞尔与康德走的是一条在自我之内超越自我的内在超越之路:即在自我意识领域里对经验主义和心理主义进行批判,在主观性中建构普遍必然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3.
“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人类维护其自身利益及生存与延续的自然本能在价值评判和社会实践上的一种理论表现形式,其深层的理论基础是哲学上的“唯我论”和个人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不过是将“唯我论”的认识和价值评判基点从单数第一人称“我”扩大到复数第一人称“我...  相似文献   
14.
现象学的自明性不是对象自身的自在显明,而是相对于一个主体的直接被给与。自明显现的直观对象不仅有纯粹的经验材料,还内在的包含了主体的先验认知形式,因而胡塞尔的自明性主要是逻辑的和谓述的自明性。作为知识的绝对起点和终极标准的自明性是一种先验的自明性,而一旦这种静态自明性被引入时间和辩证法,就会被转变为解释学的文化生成意义上的相对自明性,作为哲学起点和终点的绝对自明性也就消失了。  相似文献   
15.
以本体论为核心的希腊哲学中游藏着一种不自觉的主体主义思想倾向,这种倾向表现为在自然哲学中“始基”的语言性,在普罗泰戈拉、苏格拉底那里对人的关怀和柏拉图理念论中所潜藏的有别于事实性描述的主体的应然设定,以及晚期希腊思想对认识问题的关注,尽管这一切都隐藏在一种本体论探索的背后。  相似文献   
16.
作为第一哲学的形而上学执着于主题化意识,而本真的形而上学直面存在的明见性而与生活世界相融通,生活世界在图像和表象意识中通过非主题化的复杂多样性而表达,生活世界也表现为核心意识和边缘意识的混合.  相似文献   
17.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宇宙模型中都涉及到了光,而格罗斯泰斯特则进一步把光作为宇宙生成的发生论基础,光作为第一形式散发自身时扩张质料并赋予其三维形式而形成空间,由于其发散而凝聚的疏密程度的差异而形成万物,这与现代物理学热力学宇宙生成论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8.
普世主义是由晚期希腊斯多亚学派所提出的,斯多亚学派提出的“universal logos”是其普世主义的存在论基础,普世主义是对经验个人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超越,是对经验感觉和利益的超越,在本质上是超验的理性主义,而这和追求普遍必然性的古希腊知识论传统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毕达哥拉斯的数、巴门尼德的Being、柏拉图的idea,都可以看成是其知识论的准备,它通过基督教而影响了后世世界文化.  相似文献   
19.
胡塞尔的内在时间意识与西方哲学的时间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秉江 《求是学刊》2001,28(6):29-35
时间问题是西方哲学最艰深的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从柏拉图到胡塞尔相继出现了实体论时间观、关系论时间观、个人主观时间观、先验时间观和内在时间意识 ,胡塞尔上承奥古斯丁而持内在时间意识观念 ,既别于牛顿的时间客观实体论 ,又别于心理主义的个人主观时间论。本文把胡塞尔的内在时间意识学说置于西方时间学说发展的历史背景中 ,努力阐明其与各种时间观的理论因承关系及异同点 ,以此来阐述其内在时间意识的内涵及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唯  高秉江 《求是学刊》2006,33(5):5-14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把语言比喻成“存在之家”,在《关于语言的对话》中,这一语言比喻变成了“道说”,在《语言的本质》中,他又把语言称为“口舌之花”。海德格尔对语言的这些不同比喻既显示了其语言观从本体论向宇宙论的转向,也与跨文化交流的可能性问题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