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5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1篇
统计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我国东西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地带的经济增长越来越趋于不平衡,东部与中西部地区间差距正在不断扩大。这种东西差距的扩大是地理区位的影响、资金投入的增长、产业结构效应、投入产出效果因素、地区发展战略的取向和政府政策的作用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国家在投资分配和政策投入方面实行的东倾政策,无疑在较大程度上加剧了东西差距扩大的趋势。然而,我们也没有理由把近年来东西差距的扩大简单地看成是国家实行东倾政策的结果。  相似文献   
52.
当前优化区域竞争中的几个理论误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讨论区域竞争问题上,一些人把区域竞争与地方政府竞争混为一谈,把重复建设看成是区域竞争带来的负面效应,把产业结构趋同看成是绝对负面的现象等等.其实,重复建设、结构趋同和地方保护主义等现象,并非是区域竞争的必然结果.从发展眼光看,要优化区域竞争,关键是加强政府规制,规范地方政府的竞争行为.  相似文献   
53.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区域发展战略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文章从一般理论层面,提出了一个区域竞争力由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共同决定的假说。作者认为,区域竞争力既决定于宏观层次的区域比较优势,即区域资源禀赋差异,又决定于微观层次的企业竞争优势,是二者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两种优势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由此形成了一个区域竞争力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作者根据区域比较优势和企业竞争优势的大小把区域发展战略分为4种基本类型。  相似文献   
54.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及总体战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讨论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以及三大地带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定位。在21世纪初期, 我国经济发展将同时面临着工业化和现代化两大任务。各地区由于发展阶段和区情特点的不同, 在实现工业化与现代化目标的选择上应该有所侧重。东部地区应把经济建设的重点放在基本实现现代化上; 西部地区在加强农牧业、 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应重点加快地区工业化的进程;而处于中间水平的中部地区, 应同时兼顾工业化和现代化两大目标。  相似文献   
55.
我国镇域经济科学发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镇域经济是我国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建制镇发展大体经历了过渡调整、萎缩停滞、快速扩张和稳定发展四个阶段.近年来,我国镇域经济虽然获得了较快发展,但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如镇区人口规模小、产业布局分散、公共服务水平低、人才和技术短缺、东西发展差距大等.为此,应设立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推行"镇改市"设市模式,开展小城镇科学发展示范,编制小城镇建设技术规范,以推动镇域经济逐步走上特色化、品牌化、专业化、集约化和生态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6.
提高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产业集群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它是大量的相关企业按照一定的经济联系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形成一个类似生物有机体的产业群落。目前。我国处于成熟阶段的典型产业集群尚很少。但许多地区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都出现了类似产业集群的现象,如广东的专业镇、浙江的块状经济等。我们把这种具有集群特征的产业集聚现象称为“准集群”或广义的集群,它们处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初期阶段。从地理分布看,这些集群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福建、江苏等沿海省份,其他省市也有零星分布。  相似文献   
57.
加强中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贫困治理需要准确把握其致贫原因。本文回顾外来务工人员贫困的理论观点和微观调查,提出涵盖个体特征和社会结构两类致贫因素的多个假说,基于北京、深圳、惠州三个城市的微观调查数据,利用多值和二值Logit模型对各假说进行验证。结果发现,外来务工人员主要的致贫原因有家庭抚养负担重、遭遇伤病、教育程度低以及务工工龄短,外来务工人员总体而言有较明显的"消费贫困"特征,原因则在于外来务工人员的"赚钱回家"心理。  相似文献   
58.
当前,中国的区域竞争正在由个体竞争走向群体竞争。在这种群体竞争的新时代,城市群正日益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和全球化的重要载体,成为提升国家竞争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主导地区,成为引领和支撑全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从国家层面看,当前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整合资源和产业链,强化分工合作和一体化,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并以此为载体推动形成长江中游经济区,使之成为世界规模级的人口、城镇、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密集带,成为引领和支撑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第四极,对提升中国国家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