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7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真善美是人类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人们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动因与目标。人的全部创造性思维活动概括起来无非是以主体的知情意去追求客体的真善美,从而创造新的概念、新的理论和新的世界。实践活动的动因是人的需要,这里包括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动因就是不断从质与量两方面,更加充分地,在更高的水平上满足人的需要。要满足人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面对客体的主体就要求真、求善、求美,要更加充分地,在更高的水平上满足人的需要,就要把主体所达到的真善美推向更高一级的程度,进入更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如果不从个体心理而从集体心理的角度来看,弗洛伊德的学生荣格显得比他的老师在思想史上更为重要一些。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荣格修正和丰富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为人类的无意识打上了社会的印记。这样,他的美学思想也就呈现出了与弗洛伊德的不同面貌。卡尔·古斯塔夫·荣格(GaH Gustav Jung,1875——1961)生于瑞士。他于24岁转向心理学和心理病理学。当他第一次读到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时,将其称之为“灵感的源泉”。1907年,他与弗洛伊德在维也纳一见如故,并在此后保持了6年的私  相似文献   
13.
<正>杜夫海纳是法国当代著名的现象学美学家。与现象学美学的另一位著名代表人物一波兰的茵加登比较起来,杜夫海纳更为重视对于美和审美的哲学考察。因而,评述杜夫海纳关于美和审美的学说,有助于我们对当代西方哲学美学的了解,有助于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美学。 “美的对象就是在感性的高峰实现感性与意义的完全一致……的对象”以胡塞尔为奠基人的现象学的著名口号是所谓“返回事物本身”,它所说的事物就是直接地给予意识的东西,即“所与”。它  相似文献   
14.
法国当代著名美学家米盖尔·杜夫海纳为自己规定的任务是探讨审美经验,而他研究审美经验的步骤是:先对此加以描述,接着进行先验的分析,最后从中引出形而上学的意义。由经验而先验而超验,就是杜夫海纳哲学美学的逻辑构架。作为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美学流派之一,杜夫海纳的现象学美学有自己独到之处,如果说由海德格尔到萨特、梅洛·庞蒂完成了一次由现象学的先验论向存在论的转化,那么杜夫海纳则顺着这一思路将哲学上的转变在美学领域完成,以现象学建立自己的美学认识论,以自然哲学建立自己的美学本体论。文章认为,杜夫海纳的美的现象与美的本质同一观(即美的内在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是美学史上富有创造性的;但他把美学认识论作为非理性与科学认识论完全对立起来是偏激的。文章从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谈起,展开了杜氏的审美经验、审美对象、情感先验、自然想象力等哲学美学构架。  相似文献   
15.
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不断创新、不断前进的历史,一切科学发现和发明,都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结出的硕果。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开拓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它包含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和新的突破。在当前改革与开放的时代,研究和探索创造性思维方法的特点,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纪树立同志发表在《复旦学报》一九七九年第六期上的文章《科学史:真理与谬误》,内容丰富,读了很受启发,但文中的一些观点,我们有不同看法,愿提出来与纪树立同志商榷。认识等于真理吗? 纪树立同志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科学真理中会包含谬误吗?回答是:不但会包含,而且一定包含。”其根据是恩格斯下面一句话:“今天被认为是合乎真理的认识都有它  相似文献   
17.
<正> 真实性是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可是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往往并不一致。产生不一致的原因之一,我以为在于有的同志对文艺真实性的两种含义、两种类型或则作了混淆,或则对其某一方面作了不恰当的理解。由此,人们对于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如现实主义)和创作口号(如写真实),对于一些具体作品的评价也就产生了不同看法。这里我来说一点不成熟的意见。  相似文献   
18.
19.
黎鸣同志在《试从信息的观点看认识论》(载《四川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一文中指出:“应该看到,随着科学的不断揭示,仅仅止于把意识看成是对客观世界的(即使是能动的)反映的观点仍然是不够的。形成这种局面的一个根本的原因即在于,现代科学(其中  相似文献   
20.
<正> 近代西方哲学异常清晰地展现出了关于自由问题的二律背反:人类得到的自由愈多,他也就在更多地追寻自由;人类在一些领域的自由与另一些领域的不自由往往是同步的。这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