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49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20篇
社会学   10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5 毫秒
71.
王铭铭 《民族学刊》2013,4(3):42-43,106-107
山与水,是民族志时空坐落的内在构成元素,但它在民族志中尚未得到合适定位。 我们的研究缘何存在这一问题?原因大抵可以在"人类科学"割裂自然与文化、  相似文献   
72.
"君子比德于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到玉,我便想起十来岁时目睹的一件小事。那年,我家在一所老厝中租了几间房住下来,房东是个强壮的车夫,他的“专业”是用板车帮人运石头、泥土充建房用。记得有一日他回家情绪异常地好,我们都有点意外,旁观一阵,才知道原来他在城市东郊的那片墓地边上掘土时得到了一个“惊喜”  相似文献   
73.
峭壁阴森古木稠,乱山深处指龙州。猿啼鸦噪溪云暮,不是愁人亦是愁。宋人邵稽仲之《龙州故城》充满凄凉。如今去龙州(平武),情景绝非如此。“猿啼”“鸦噪”不再,而“峭壁”和“乱山”,气氛虽依旧浓烈,却给人不同以往的感受。费孝通与白马人不同的人去一个地方,有不同的目的,我去平武(龙州故城),是去寻找一段旧事的起因。1978年9月1日那一天,构成了那段往事的起点。那天,“右派”帽子还没有摘掉的费孝通先生,得到一次机会,在全国政协民族组作一次题为《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的发言。时年68岁的费先生,历尽沧桑,风华却不减当年。他以其独…  相似文献   
74.
应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之邀,来Asia Trends系列作讲座,我倍感荣幸。亚洲研究所给讲座圈了一个大范围,即当代中国宗教。能来新加坡这座世界宗教的博物馆中谈宗教问题,机会实在难得。不过,高兴之余,我也十分不安。我并非专业的宗教研究者,而只是作为人类学研究者涉及宗教,我是在并无信心的情况下斗胆接受邀请的。之所以如此,是因  相似文献   
75.
我曾跟一个国个同行聊天,他问起我教什么课.我提到的几门,如"人类学原著选读"、"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之类,他都比较熟悉,故面无表情,但我一提到"海外民族志",他面露茫然.  相似文献   
76.
宋代起,泉州城里的邻里区划已相当精细.史书说,当时泉州"画坊八十",意思就是说,这个城市将邻里社区划分为80个坊来管理.对于这80个坊的社会事务如何运作,地方志没有留下明确记载.不过,参考其他文献,我们大略可以知道,坊的主要任务是组织社区进行治安、放火等工作.泉州所谓的"铺",是从元代开始设置的.这个概念既是一种衡量距离的量词,到宋代又指传递信息的站点(铺递)和巡警站点(巡警铺).  相似文献   
77.
民族与国家──从吴文藻的早期论述出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重新解读吴文藻先生1926年发表的一篇论著《民族与国家》,并在与孙中山有关论述的对比中分析了民族与国家的关系,对于凸现国家的政治性与民族的文化性具有理论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8.
由彼及此,由此及彼——家乡人类学自白(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花了太多时问穿行于泉州与厦门之间(如此往返,绝对不能算是人类学"田野工作").坐在汽车上,过去要三个多小时才能完成95公里的旅程,而如今高速公路已建成,短短的一个小时,就足够我走上一趟了.  相似文献   
79.
谈人类学的历史基础与人文价值(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类学”这三个字,是西文“anthropology”一词的中文翻译;“人类学”这个“汉字结合体”是一个新创的符号,指代一门西学。以中文书写人类学,等于用一种语言去说另一种语言里的事,其实质为跨文化的“翻译”。“翻译”身后已留下长长的背影,背影便是历史,历史有复杂性,如显现于“西学东渐”的种种论说中的那样。对西学“中国化”展开历史的再解释,能使我们更进一步地贴近学科的本质,也能使我们意识到,西学教科书的中国作者所能做的,充其量不过是视己身为“试验品”,试着展开“置身于历史中的文化翻译”。  相似文献   
80.
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那段沧桑的日子里做了许多事.1935年夏天,他与新婚妻子王同惠一同前往广西大瑶山研究瑶民生活,到冬天,在山里遭遇不幸,王同惠未获生还,费孝通负伤,在广州治疗之后,1936年夏天借养病之机在家乡调研.该年秋天,费孝通把所获材料带到英国,在马林诺斯基的指导下,完成了其名作<江村经济>.1938年,费孝通取道西贡进入云南,得到中英庚款资助,在该地开始研究工作,在"魁阁"创办社会学工作站,致力于"类型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