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5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4篇
社会学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21.
我的学术道路——邓正来教授访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正来  赵大千 《学术界》2007,(5):234-242
被访者:邓正来(文中简称邓);采访者:赵大千(文中简称赵) 赵:您在上大学前有什么样的经历?您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  相似文献   
22.
批判与回应:寻求中国法学的主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针对陈林林、袁贺、周红阳、葛四友四位学友的评论文章以及此前各种学术性的探讨过程中的若干问题,围绕着三个在作者看来对理解和澄清《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一文基本思路有助益的问题予以回应:第一,关于如何认识中国法律理想图景讨论的基本意旨的问题;第二,关于如何看待和处理中西思想资源的问题;第三,关于如何看待作者所提出的“主体性中国”的主张的问题。对此三个问题的阐释,不仅是对广大学友的批判所做的回应,而且也是作者对自己的基本思想做出的进一步阐发和某种完善。  相似文献   
23.
一、"唯西方化"背景下的都市化法律 讲这个问题有两个大的背景是我们必须关注的:一是中国30多年的发展.如何认识中国这30多年来的发展,是一个非常根本的问题.如果我们不知道身处其间的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它的发展脉络,我们是很难对它进行发言的.但凡按照西方的逻辑性知识来认识中国——无论是赞成中国模式还是反对中国模式——都是不靠谱的.西方的逻辑知识在解释"他们"的问题、"他们"的发展途径乃至"他们"取得的成就时都有很强的说服力,用我们的学术语言说就是非常有效,但是拿到中国就不一样了.比如做买卖的问题:西方人一讲到买卖马上就会想到交易成本并且马上就会谈这个问题;中国人做买卖也会想到交易成本,但中国人做买卖怎么做?喝酒、拍胸脯!  相似文献   
24.
邓正来 《社会科学》2007,(10):69-71
众所周知,在后冷战时代,各种"相对主义"、"文化多元论"和"解构主义"等流行思潮可以说是大行其道,但是哈贝马斯(Habermas)却逆潮而起,经由其沟通行动理论(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的建构而成为"现代性未竞工程"最为重要的捍卫者之一。1980年代以降,哈贝马斯先后将其沟通行动理论运用于伦理学、政治哲学和法律哲学等领域,进而提出了以其商谈理论为核心的实践哲学理论体系。晚近以来,哈贝马斯本人更是将其商谈理论运用于  相似文献   
25.
在对“搬用或套用”西方知识的“现代化思维框架”进行批判的前提下 ,基于庞德所提出的有关“世界法”的观点给中国学人的启示 ,我们应当努力在“全球结构的知识社会学”的基础上、在对此前各世纪法理学的反思和否思并在中国立场的基础上 ,建构一种全新的“全球结构的法理学范式” ,或一种在整个世界的法理学中真正具有创新意义的“全球结构的中国法学学派” ,并由此形成我们在此一特定时空中对人类法律制度与社会秩序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26.
关于中国模式,我觉得重新发现中国的问题值得关注。现在我们研究中国模式的方式,还是在用西方的眼睛来看。我想就生存性智慧(living wisdom)的观点来说一下。这是我为了推进中国经验的研究而专门建立的概念。Living wisdom很难翻译,大体上来说,这个概念可以概括为六个要点。  相似文献   
27.
编者按:本刊自2005年第12期始,开设"学术名家"栏目,特约邓正来先生做栏目主持.设此栏目是对中西人文社科界的学术名家思想基本脉络的简评,也包括对其代表作的学术书评;其主旨如邓正来先生所言,是对一种研究性阅读与研究性批判的实践,而且也是试图建构某种进入大师思想、开放出问题束的方式方法.依凭文本、循道而行,尤其是严格遵循知识增量的内在逻辑,便是这种方式方法的关键之所在.旨在以一种平实的态度去实践一种阅读经典和批判经典的方式.  相似文献   
28.
吴志良先生所撰的《东西交汇看澳门》(以下简称《东西》),是一部学术随笔的论集,而且主要是对凸显中葡关系的澳门文化的思考。虽说我在研究过程中阅渎过一些关于澳门的文献,却未进行过专门的澳门研究,所以无法对志良这本文集作出全面和详尽的评价,但我还是有勇气对《东西》一书说点那怕是行外话的感受。这是因为在我与志良的多次严肃的讨论中,在认真阅读他所撰写的关于澳门政治发展的博士论文初稿中,在我访学澳门与一些澳门学者的交流中,我似乎解读出了《东西》这部论集中所隐含的理论意义以及由此可能提出的较为重要的理论问题;再者,该文集所论涉的澳门的地域虽小,但我却没有充足的理由认为其学术意义也小,因为区域课题的学术意义大小,取决了我们是否可能从其间提出重要的理论问题。从学术的角度言,《东西》一书正是向我们提出了一些须进一步思考的问题;这些论题大体上涉及现代化的理论、近代中国的研究、文化间的交流和互动等问题。无疑,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当不能要求一本学术随笔的论集作出系统且详尽的分析和讨论,并作出有效的解释;但是一如我们所知,学术研究的关键虽在于各项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以及得出这些结论的分析过程,然而更为重要的却可能是这些分析及结论所赖以为基的问题。志良《东西》一  相似文献   
29.
《中国书评》于20世纪90年代的创刊,从今天来看,可以说是为了“中国的学术规范化运动”;而《中国书评》于21世纪的复刊,则是为了把“中国学术规范化运动”推进至第二个阶段。毋庸置疑,中国学术规范化运动的目的不仅在于建立各种形式的学术规则,而且更在于强调学术内容的实质性规则,比如说如何建构学术评价机制、如何建构学术研究范式以及如何建构中国学术传统,等等。据此,我们必须指出,中国学术规范化运动第一阶段的十年努力虽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至少还存在着这样两项不足:第一,严重缺失严肃的学术书评,亦即严重缺失对知识增量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30.
邓正来 《学术界》2007,(1):290-292
中国学术界当下盛行着一种"知识消费主义"的取向,许多学者在不反思不批判的前提下大量移植西方理论资源的做法很不利于中国学术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倡导和弘扬一种回归经典、个别阅读的研究方式.而<西方法律哲学家研究年刊>这套学术辑刊的出版正是为这一理念而进行的探索性和试验性的学术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