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6篇
管理学   3篇
丛书文集   52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44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救亡"和"启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两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一些观点至今仍然被沿袭使用,对中国近现代思想以及文学研究都有很深的影响.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重新探讨.  相似文献   
22.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语文课改热点之一。在“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理念的推动下,老师们认识到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带着“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不久前第六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两场观摩大赛先后举行,其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成为重要的看点。  相似文献   
23.
金庸武侠小说的写作和修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相应地也大略有三种版本:"刊本"、"三联版"和"新修版"."三次修改"和"三版"可能是总体情况,实际上,具体于每一部作品,有的可能只有一次修改,也只有一个版本,有的作品可能不只三次修改,也不只三个版本.不论是"三版"还是"三次修改",都有很多疑问,需要学术界做进一步研究."金学"要走向成熟,要深入发展,"版本"研究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24.
中国现代“自由”思想渊源于对西方“自由”话语的输入。但由于文化传统、知识结构、现实语境、时代要求以及翻译等诸多原因 ,西方的“自由”话语在输入的过程中意义发生了衍变。最初的“自由”主要是个人自由 ,后来衍生出民族、国家自由的涵义 ,在现实与逻辑的层面上二者具有统一性 ,从而形成中国现代自由话语  相似文献   
25.
文章认为民族学材料对于我们研究艺术起源具有参考价值,但它只能作为类比材料而不能作为实证材料。因为现代原始部族和作为文明人祖先的原始初民,不论是在思维方式、智力程度上,还是在文化选择、发展过程方面都有明显的、甚至可能是本质性的差别,两者不论在艺术还是文化方面都是根本不同的。因此,用现代原始部族文化去推测现代文明人的原始文化,用现代原始部族艺术去推测现代文明人的原始艺术,缺乏充分的逻辑根据。  相似文献   
26.
就文本而言,所谓懂,即理解和明白,理解作者的表达,明白作品的内容,特别是作品的思想意义。懂的理论基础是理性,实践形态则是传统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文学作品。而所谓反懂,即不能理解和明白。反懂的理论基础是反理性或非理性,实践形态则是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作为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中国当代先锋小说中的反懂写作最典型、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随意写作,具有反理性或者非理性、无中心无主题、片断、残缺、拼贴等特征;其次是思想内容上的空洞,表现为叙事圈套和语言游戏等现象,语言只是表述而没有内容,故事只是形式而构不成情节,我们无法从作品所讲述的故事中、从作者的语言表达中看到作者或者作品的思想、观念以及情感等,故事形式和语言形式本身成了小说的目的。  相似文献   
27.
鲁迅在文学翻译方面卓有成就,对于鲁迅的思想和创作具有重大的影响,但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却非常不够。其原因与鲁迅的翻译著作出版状况有关;与我们对“翻译”的成见和误解有关;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模式以及相应的缺陷有关。针对鲁迅的文学翻译,要注意历史层面的研究;研究一定要有辐射性;要重视对鲁迅翻译作品的翻译学研究。  相似文献   
28.
近80年鲁迅文学翻译研究检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玉 《社会科学研究》2007,9(3):181-186
鲁迅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文学创作、学术研究、文学翻译,但对鲁迅的文学翻译,学术界却研究得非常少,也不重视。大致说来,迄今鲁迅的文学翻译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鲁迅与外国文学的关系;鲁迅的翻译理论;鲁迅的翻译实践。本文主要从这三个方面来回顾和总结近80年的鲁迅文学翻译研究。  相似文献   
29.
“唱反调”的批评即西方文学批评中的“求疵的批评”,它也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传统之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仅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互批评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而且流派、社团之间的相互批评也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大的方面,保守主义、激进主义和自由主义相互之间存在着争论和批评,小的方面,保守主义、激进主义和自由主义内部又有分歧和争论。所以,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流派众多,社团林立,文学理念、风格各异,因而批评和论战比比皆是。这些批评和论战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学理论的建设与发展都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当代中国的文学批评则完全相反。文学批评对很多文学批评者来说,不是出于对文学的责任,不是出于对于文学本身的热爱,不是出于追求真理的信念,而是谋生的手段。既然文学批评是“谋生的手段”,那么,最大限度地利用文学批评这种职业来谋取利益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从这种人际关系和物质利益出发,“作揖主义”、“好好主义”便成为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普遍现象。其结果是,既害了文学创作,也害了文学批评本身。  相似文献   
30.
中国现代文学史"作家作品中心论"批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玉 《人文杂志》2003,(2):89-94
中国传统的历史观念、引入的西方"文学"和"文学史"概念作为话语方式的权力、中国自本世纪初以来文学史的本土建构积淀等从深层上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作家作品中心论"模式的建立.中国现代文学现象是异常复杂的,除了作家作品以外,文学期刊、文学社团流派、文学沙龙、文学理论与批评、文学制度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文学事实,作为文学史,如果这些现象和因素被略而不记,显然是有弊端和缺陷的,也缺乏历史应有的过程性.文学史在模式上不具备形而上学的统一性,它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