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3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27篇
劳动科学   10篇
民族学   30篇
人才学   1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39篇
理论方法论   27篇
综合类   339篇
社会学   82篇
统计学   2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6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791.
中华书局版《东华录》校勘指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华录》是清代著名史学家蒋良骐编修的重要史书,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向来为史学界看重。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由林树惠、傅贵九两位先生点校的蒋氏《东华录》是很完善的版本。但是,美玉微瑕,仔细研读,仍能发现其中校勘上的不足,而这些不足多是属于校对的技术性错误。  相似文献   
792.
从17世纪后期开始,文化的观念经历了逐步的转变。一方面,最初这个概念主要指的是统治阶级的社会精英们“精致的”生活方式(其中包括欣赏和创作音乐、阅读文学作品、委托制作美术作品等活动);另一方面,流行文化通常指的是乡村和城市的劳动者们集体表演的实践活动。他们不仅被排除在精致文化之外,而且被认为是完全不相符合的,可能会产生危险的社会愿景。伴随着从封建社会向资产阶级社会的重大社会转型,精致文化的观念被包括艺术和科学在内的“高雅文化”所取代:即那些宣称体现人类普遍意义的作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高雅文化”与流行文化的残余共存。正是由于技术的巨大进步,“高雅文化”真正的对立面“大众文化”才在20世纪之交出现,它声称具有经验的普遍性:对每个人来说都能理解并真正产生兴趣。在经济方面,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但也有人认为,它们之间不可能存在文化竞争。因为它们针对的是不同的但却可能共存的接受态度。本文的目的就是对这种差别进行描述并对这一明确概念图式却似乎特殊的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93.
794.
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新开河镇胜利社区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建设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开办“四色课堂”,对接群众需求,“圈粉”基层群众,让党员教育更接地气,更有人气。  相似文献   
795.
《与元九书》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在白居易25封书信体文章甚或全部文学作品中位居前列,具有不容忽视的多元价值.从文学价值看,《与元九书》对唐前诗歌演变历程进行了勾勒、批评,对现实主义诗论进行了阐发、总结,文本体现出严谨缜密、叙议兼举的艺术特色.从认识价值看,《与元九书》为后世提供了了解作者成长历程、诗人在当时的社会美誉度、与诗人相关的诗坛佳话及唐人诗歌生产的方式、诗人对自己文学创作评判的文献依据.从审美价值看,《与元九书》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和人文情怀,读者于其中深切感受到诗人与元稹的倾情晤谈,以及他对唐代诗人成就的赞赏与遭际的同情.  相似文献   
796.
教育公平一直是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三个课堂”的有效提出能够进一步解决教育均衡问题,促进教育公平。本文分析高等院校背景下“三个课堂”的归因分析及应对措施,从教师教学能力、反馈机制、教学理念三方面进行研究,为缩小高等教育差距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797.
媒介在西南边疆国家认同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道路、书刊以及流动电影等媒介推动西南边疆国家认同从“自在”“自觉”“自为”到“自强”的进程,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成为形塑国家认同中无法忽视的力量,互联网中的共享性空间、共享性实践、共享性资源、共享性支持、共享性身份为国家认同的建构提供了新的路径。为此,可以从仪式、集体记忆、关系、生计等进路来探讨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强化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