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37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正>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命运及其前景问题,已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和探讨。现将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重大问题的探讨概述如下。一、关于“文化”概念的界定有的学者指出,当前国内文化学研究中存在着片面、随意、抽象、谈玄等倾向。其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花大气力对“文化”这个概念进行深入的研究,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把许多内涵广度相差甚大的“文化”概念任意交替使用。研究文化概念,不应停留在文化词义的疏证  相似文献   
32.
<正> 1987年11月20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和国际共运研究所所长高放教授到山东大学讲学,记者请高教授谈了他几十年来的治学之道,受益匪浅。高教授是1981年国务院批准的我国国际共运史专业第一位博士研究生导师,也是代表政治理论界参加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的成员。在治学上,高教授以思想解放、敢于接触现实问题并屡有新见而著称。下面是记者与高教授的谈话纪要。  相似文献   
33.
当代学术期刊的发展,面临的困境很多。比如经费的不足,使得一些期刊不得不用版面来“创收”,以维持期刊的“正常”运转,当然,那些打着“经费不足”的旗号狂收版面费,转而用于个人福利的期刊除外。比如办刊环境的恶化,关系稿、人情稿纷至沓来,严重干扰甚至阻碍着期刊提高学术质量的努力。比如,高校与研究部门的现行职称评定体制和岗位认定体制,对学术成果的量化指标的片面追求和导向,使得整个学术界弥漫着严重的功利主义倾向,学术成果的目的意义丧失,谋生功能凸显,学术研究质量普遍劣化,它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期刊学术质量的降低。此外,学…  相似文献   
34.
衡量与评价学术期刊是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标准究竟何指,业界迄今并未达成共识。而这一事关学术期刊乃至学术事业发展前景的重大理论问题如此重要,以致于如果业界不能先决性地在攸关学刊高质量发展的诸般根本问题上取得共识,便不能达成相对稳定与可持续的业界发展标准,更无法找到以之为标的的共识性行业发展进路;甚而至于,学术期刊乃至学术事业的整体发展难免误入歧途之虞。在办刊理念与办刊实践之中,秉持繁荣学术、探求真知之要旨,倡导学术争鸣与交锋,鼓励百家之言蜂出并作,以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普遍性形上智慧,方可谓之切中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脉象。  相似文献   
35.
政治社会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 ,是政治学和社会学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产物 ,是对政治学和社会学的深化与发展。它拓展了政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丰富了政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政治社会学与政治学和社会学既有深厚的渊源关系 ,又在研究对象、学科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有着实质性的区别  相似文献   
36.
“人文精神与现代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刘京希 《文史哲》2001,(4):107-110
在《文史哲》迎来50华诞之际,由我刊发起并主办的“人文精神与现代化”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5月 19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80余位人文社科学者济济一堂,就人文精神的内涵、人文精神是否失落、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市场经济、人文精神与现代化的关系。人文精神的重构等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展开了研讨。现将有关内容综述如下。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季羡林先生认为,人们都在讨论人文精神,但好像又都没有说清楚,是个模糊概念。在季先生看来,人文精神与“德”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生来就要处理好三方…  相似文献   
37.
刘京希 《文史哲》2012,(2):153-161
当下中国的政治发展,面临着向现代政治和后现代政治的双重转型的艰巨任务:既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又要通过社会主义公民社会建设,保障公民的社会权利,实现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和谐互动。政治领域的这种转型必须跳出政治中心主义的狭隘视阈,充分顾及经济领域、文化领域与社会领域的协同跟进,和以四者之间的动态平衡为原则的整体性推进。如是,方能取得政治发展的生态化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38.
生态政治论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绿色革命运动及其理论代言人从政治与生态相结合的角度阐明了一种宏观的、自觉的生态政治理论。生态政治具有三个生态层次,即政治体系内生态、政治-社会生态、政治-社会-自然生态;它与中国传统伦理政治有相通之处,但亦存在显见的本质差别;它与斗争政治不仅无共通之处,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相互对立的两极;它与民主政治密切相关,是对民主政治在新的视角上的补充、完善和发展。在民主基础上的生态政治是人类政治的未来走向,而协调与综合发展则是生态政治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39.
刘京希  王宗义 《东岳论丛》2002,23(3):100-102
洛克的政治思想 ,潜含着浓郁的生态政治意味。按洛克的公民社会思想 ,“自然状态”虽有美好的一面 ,但又有恶的、反生态的一面 ,因而人们需要组成公民社会 ,并实行权力分立 ,分割国家权力 ,对国家权力进行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制约 ,以继承“自然状态”中美好的一面 ,否定其反生态的一面 ,使政治国家统一到人民性的生态目标上来。  相似文献   
40.
孟德斯鸠关于政治法律体系受制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的“环境因素说”,以及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三权分立说”,具有明显的生态政治 理论旨趣。从生态关联的观点看,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习俗,孕育不同的政治法律制度; 同时,社会结构局部因素的改变,又会引起整个社会结构的改变。正是因为事物间的生态关 联,孟德斯鸠从地理环境和社会习俗入手,探求政治法律体系的环境基础与演变规律,其理 论意义无疑超越了时代的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