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0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7篇
综合类   3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礼记·乐记》中的“声”、“音”、“乐”是三个不同的层次 ,由“声”到“音”再到“乐”不仅是一个艺术生成的过程 ,也是一个“同民心”而达“王道”的过程。就精神层面言 ,“乐”和“礼”一样还是儒家的具有形而上学意义的有关宇宙的、人生的、政治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42.
《礼记·乐记》中的“声”、“音”、“乐”是三个不同的层次 ,由“声”到“音”再到“乐”不仅是一个艺术生成的过程 ,也是一个“同民心”而达“王道”的过程。就精神层面言 ,“乐”和“礼”一样还是儒家的具有形而上学意义的有关宇宙的、人生的、政治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43.
魏晋清谈给后世留下了不少佳话.《世说新语·文学》第31条载: 孙安国往殷中军许共论,往反精苦,客主无间.左右进食,冷而复暖者数回.彼我奋掷麈尾,悉脱落满餐饭中,宾主遂至莫忘食.  相似文献   
44.
汪瑗关于"屈原投水说"的辩驳和屈原去楚而隐的观点是《楚辞集解》的核心与灵魂,也是了解汪瑗处世思想的关键。汪瑗在论证屈原去就问题的过程中,实际上表明了自己的生死观。在汪瑗看来,死不可惧,但其条件是要对国家前途命运有益,对自己的身名有益;汪瑗强调仁智并重,并将屈原塑造成仁智并行的圣者形象和有道者形象。汪瑗的学术思想与处世观念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除了民族传统文化的远来积淀以外,个人的身世经历与时代风习的影响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5.
刘勰以通变的观点来论述楚辞的渊源、楚辞的新变和楚辞的影响,显示他卓越的眼光;而把对楚辞的评价放在《文心雕龙》全书显要的位置,表明其目的是要通过对楚辞渊源和影响的分析,阐明其文学通变的理论,即以楚辞为通变的范式,来论述文学的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问题,无疑也显示出《文心雕龙》全书体系的严谨精审。  相似文献   
46.
从文体的角度而言,语录体的体式特征通常表现为篇幅上多为短章小语,语言浅白简约,结构上多有子曰标志,多由后学编纂而成。对应于短章小语、子曰诗云、简约浅白之类外在体式特征的是,语录体著述的文化特质往往表现为:无须演绎的直接判断与单向教诲,质疑精神的缺失与阐释的多维多向,道学政的合一与睽违。语录之兴,源于史官文化,盛于讲学风习,在清代学术反动之时成为批评范畴,在文革特定的政治背景下风靡全国,在当今的网络时代又得以普泛与再造。  相似文献   
47.
关于《涉江》中“溆浦”问题的研究,过去有过争议,近来又有一些新的论说,再加上2007年11月溆浦县政府与中国屈原学会共同举办首届中国·溆浦屈原文化节暨屈原理论研讨会,因就相关学说加以整理,并略加评议,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些许资料与意见。  相似文献   
48.
中专数学要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其内容包括政治思想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集体主义思想教育、个性品质与陶冶情操教育等。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须有较高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必须遵循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要深入钻研教材,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要从教学内容结构及内容的丰富性等方面下功夫,这样学生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49.
<世说新语>中的<伤逝>篇全写魏晋名士对死者的哀悼和恸哭.从<伤逝>篇及其它的感伤故事可以看出:魏晋士人不仅以有情、重情、钟情为人格理想,而且竭力追求情感表达的自然与真诚.魏晋士人情感价值的选择与建构是在无情现实的基础上,经由无数情感的冲突,在玄学的观照下形成的,是对儒道两家传统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相似文献   
50.
《世说新语》的文体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说新语》在文体特征上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性,根源于由来已久的分类思想与分类体制,也得益于传统的语录文体、答问文体,更表征着雅尚清谈的时代风尚,当然也与编撰者远实用而近娱乐的赏心目的与意识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