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3篇
劳动科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6篇
社会学   27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1989年.一位年轻人从中山大学毕业.应聘到万宝冰箱厂。工厂付给他当时令人眼红的400元月薪。但三个月之后.他却放弃这份令人羡慕的高薪工作.离开单位去中科院攻读硕士学位.  相似文献   
32.
33.
中西方古典短篇小说在各自民族叙事传统的形成发展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不容忽视的作用,而其自身在演变、定型过程中所形成的叙述形式,又集中鲜明地体现了民族叙述艺术的审美特征和审美效应.如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完善并总结了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叙述形态,而卜迦丘的《十日谈》则开创并确立了西方古典短篇小说的话语形式.因此,对中西方古典短篇小说叙述艺术进行比较与研究成为小说叙述理论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4.
语式为文本由叙述方式的运用而构成的形态模式,“三言”的叙事法基本上是以一事为枢,串联多事,记人一生的“纪传体”,故事多曲折而且完整,体现着中国古典小说的叙述传统;《十日谈》却没有承接西方叙事文学在史诗、戏剧、长篇小说形成的塑造性格的语式传统,大部分文本是只叙一事,不注重写人物的一生,叙述时间和故事发生时间都比较集中,篇幅不长。语言形式与语体变化的意义并不是只局限于语言学、文体学本身。它实际上更多地含带着意识形态、思维方式等观念方面的色彩。  相似文献   
35.
刘勇强 《职业》2002,(1):22-23
"我们的部门主任是今年才调来的,表面上看,他非常有绅士风度,而且好像很有知识.如果你以为他会听从你的意见,肯定你的成绩,那你就错了."在办公自动化设备公司服务的阿静,对新来的主任不满.她说:"因为他不只是对你,而是对所有的人,都摆出一副‘没问题'的好脸色.结果真的出了问题,他却把责任推到下属的身上."  相似文献   
36.
成功者说     
江山美人这是爱德华三世1936年的退位演说:我告诉你们,我要想如我所愿地肩负起管理国家的重任,履行我作为国王的职责,没有我钟爱的女人的帮助是不可能办到的。请你们记住这一点吧。  相似文献   
37.
在企业,对于缺乏服务精神的职能人员来说,是极其容易改变管理的服务内容的。  相似文献   
38.
加利福尼亚大学一位教授曾对不同行业的1500位杰出人物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他们存在着某些共同特征。重要的是,这些特征并不是与生俱来,而是能从别人身上学到的。  相似文献   
39.
1997年,20岁的我从西北一家师范学院毕业后拎着一只小皮箱来到了深圳。  相似文献   
40.
在最近将近三十年的时间中,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与其他人文科学的学科一样,学术上的发展是巨大的。如果仅从学科内部来看,目前古代文学学科的发展,甚至可以说是处于繁荣的局面,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很多的。有些是具体的学术方法、学术观点的问题,有些则很有可能是关系到一代学术的格局和一代学人的自身素质的问题。近年来,学术界对古代文学学科的学术传统、学科性质、研究方法的多方面探讨,正反映了学界对古代文学学科存在问题的积极应对。本栏目所提供的五篇文章,都是作者对自己长期研究领域内的学术问题的前沿性思考。其中赵敏俐先生的论文强调辞赋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指出文学史研究中对辞赋研究的严重不足,由此而探讨了如何突破现代学术语境中所建构的中国文学史叙述体系的缺陷。钱志熙先生的论文提出诗歌史的研究如何与作家、作品研究构成良好的互动关系的问题,指出对于某些时段的诗歌史来讲,后人按照诗歌史主流所建构的诗史及其评价体系,与那个时代诗坛的评价体系常常是有较大的差异,如南朝至初唐的诗史、北宋的诗史,都存在这种情况。刘勇强先生的论文对近期人们关注的关于如何重建文学史坐标系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具体分析造成近期文学史研究坐标系改变的几种因素,强调多元、立体的文学史叙述线索。周裕锴先生的论文,提出诗歌的文本类型与阐述策略之间的互动关系,如“纪事之事”与“象喻之诗”,其阐述的方式就是不同的,由此形成中国古代诗歌阐释史上“知人论世”与“见仁见智”两大传统。吴承学先生与何诗海先生的论文,实际上是指出如何突破习惯的文学史料范围,充分利用更广泛的文献领域中的文学史料,如本文具体如何利用类书、字书研究早期的文学观念与文体理论。总的来说,这些文章,既不过于笼统、宏观,又不是微观的,可以说是一些“中观性”的具体问题。尤其对目前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学者的思考问题的状态,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古代文学学科的思考与实践,不无启发之处。本刊也希望能够继续关注古代文学研究者有关这方面问题的思考与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