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3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46 毫秒
11.
吴曾对江西诗学的态度,主要体现在对诗中典故的辨析和诗句来历的考镜上,可补《山谷诗集注》之不足,对我们正确解读黄庭坚、陈师道诗歌亦不无裨益。不仅体现了他渊博的学识,也间接反映了他对江西诗学"以才学为诗"的肯定。通过《能改斋漫录》对江西诗学有关诗学活动的转录,还可看出吴曾对黄庭坚风趣性格、某些作品流传影响的揭示。  相似文献   
12.
古代都市诗歌特点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都市是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枢纽。它的繁荣、虚弱或衰废,往往成为一个朝代强盛、羸弱或覆亡的鲜明表征.因此,它的命运为有识之士所关注,都市的盛兴衰亡,将引起他们的讴歌或哀惋,差不多都浓缩在他们创造的艺术画卷中. 遗憾的是,古今汗牛充栋的诗歌批判论著,几乎给题材纷繁的古代诗歌分别归了  相似文献   
13.
文章描述了《长恨歌》、《长恨歌传》、《杨太真外传》、《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长生殿》在情节、人物和主题上的增设和演变,辨析了作为文学题材的李杨故事与史实的出入,比较了诗歌、小说和戏曲对表现同一题材在文体上的若干差异。  相似文献   
14.
北宋歌舞形式"传踏"源于宫廷或民间艺人演出开始时表演的致语,"传"即传颂之意;"踏"即踏歌亦即歌舞相兼之意.后来文人宴集省略了致语,只创作一诗一词迎互循环的形式,故又称"转踏".当转踏只歌不舞时,转踏又称"转达".当传踏的勾队词和放队词演进为引子和尾声时,更称"缠达".最后简要勾勒了从传踏-鼓子词-唱赚-诸宫调-戏曲的演进之轨迹.  相似文献   
15.
李贺、李商隐是晚唐时期重要的、并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的诗人。其多数作品都给读者以朦胧的美感效应,并受到不少读者的青睐。本文就试图探讨一下他们意象诗的异同及其形成的几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黄庭坚诗歌立意考察吴晟黄庭坚论诗文“不可凿空强作”,“每作一篇,先立大意,长篇须曲折三致意乃成章耳。”①“凡作一文,皆须有宗趣,始终关键,有开有阖。”②他强调有了生活感受、诗美发现、动笔之前要先立大意。如何立意?立何意?他主张“要当于古人不到处留意,...  相似文献   
17.
瓦舍的兴起 ,是北宋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本文主要描述了两宋都城的盛况、瓦舍的创设、沿革、规模、分布、构造及其文化意义 :为民间演艺提供了固定的商业性演出场所 ,引起了演员、观众和编剧价值取向、审美趣味、思想观念等系列变化 ,逐渐打破了长期以来“百戏杂陈”的局面 ,杂剧开始由滑稽说笑为主向搬演完整故事转变 ,从而迎来了我国民族戏剧形式的成熟和全面繁荣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成熟戏剧形式的主要标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晟 《齐鲁学刊》2002,(1):108-114
自 2 0世纪初王国维确立我国古代“真戏剧”即成熟的戏剧形式的定义和时间以来 ,学界理解不一。本论提出 ,我国古代成熟戏剧形式的主要标志有四 :曲本位的确立 ;脚色行当体制的形成 ;唱念做打四功的融合 ;有一定长度的剧情结构。四者必须同时具备 ,才能称得上“真戏剧”。  相似文献   
19.
文章就《沧浪诗话》与江西诗学相关的理论与批评作一比对,认为严羽不少诗学思想来自江西诗学,尤其是黄庭坚的诗学思想,诸如师法前人“立志须高”、“参”“悟”之法、“别趣”之说、“收拾贵在出场”等。“别材”与用字拘来历,针对江西“以才学为诗”而发则切中江西诗学病痛,但未能考虑特定的政治背景。批评宋诗“尚理而病于意兴”,实则宋诗尚理而趣在其中。反对宋人和韵酬唱,本自朱熹,当辨证分析。  相似文献   
20.
俗赋是一种面向观众表演的说唱形式.由于俗赋至唐五代不再流传,加上作为案头阅读赋体的发达,又由于打油诗的发展,致使俗赋在中国古代戏曲中并不多见.作为供读者案头阅读的赋体,也时而被运用到古代戏曲中来,以致造成俗赋与其混淆而被人们忽略.在写人、绘景、拟声、状物上,古代戏曲中还有词话等说唱形式;叙事主要由戏曲中的宾白与唱词所构成的情节来担任,而作为叙事为特点的俗赋在戏曲中只是穿插片断,对剧情的推动作用也不大,这些因素无疑影响了俗赋在古代戏曲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