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10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6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61.
<正>公文处理一般指公文的办理、管理、立卷、归档等一系列相互关联、衔接有序的工作,包括发文办理和收文办理。提升公文处理尤其是发文办理的质量和效率,既是办公部门发挥职能的基本要求,也是优化企业管理、提高企业办事效率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62.
泰州后学既注重在日常生活中体验良知,同时又有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颜山农通过自己的生命体验,总结出一套"七日闭关法",其中虽有神秘色彩,但在根本上具有儒学的"安身立命"的意义.在社会实践方面,山农在家乡推动"萃和会"这一乡村运动;在思想观念上,山农主张"放心体仁".观念与行为互为贯通这一泰州后学的一大思想特色,在山农身上有典型表现.山农思想之特殊风格表现为:要求回归孔孟,恢复人心,重整秩序,拯救天下.初步结论是,山农思想虽非宋明理学之道统观念所能局限,但总体上并未越出儒学传统之藩篱.  相似文献   
63.
苻秦建元二十一年(公元385年)九月,吕光自龟兹还至宜禾,凉州刺史梁熙谋闭境拒光。“高昌太守”杨翰请拒之于高桐(梧)谷口或伊吾关。熙不听其言,卒至败亡。有关史书均对此有详略不同的记载。《资治通鉴》卷一○六所志尤详。其所志事件发展过程,先后有序,脉络清楚,并无倒补之词,读来一目了然,决不会产生误解。正因为如此,原文错误之处,细心的读者也就不难发现。然而由于胡三省的注文有误,遂使原本一字之差,竟陷于扑朔迷离之境。冯承钧先生以“胡三省注如不误”为  相似文献   
64.
朱熹"敬论"既继承了程颐主敬说,而又有全面的理论整合及发挥,是其整个理学思想的重要一环.朱熹由其"心是做功夫处"的心论立场出发,极力反对在心的操舍存亡的功夫论问题上预设"另有心之本体"的前提,与此相应,其主敬功夫也就不是道德本心的直接发动,而是对心的知觉意识等各种功能的控制调整,其云"敬只是此心自做主宰处"、"以敬为主而心自存"、"将个敬字收敛个身心"、都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然朱熹主敬自有一套理路,其核心关怀在于如何解决现实人心的障蔽问题,未尝不是儒学功夫论的一种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65.
21世纪东亚儒学研究正渐成显学。本文结合自己的一些研究经验,对上世纪后期史学界新出现的区域史研究方法的意义及其问题提出若干看法;继而将中国置于东亚地域,对中国善书思想在东亚地域所呈现的多元样态做一客观的了解;指出从区域史的角度出发来考察传统儒学在东亚的历史,必将由此建构东亚儒学是一多元文化形态之观念,庶可避免以往一国史研究容易陷入的中国中心论。  相似文献   
66.
把宋明时期的新儒学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派别虽不无道理,但也不能忽视理学与心学在理论上的内在联系。事实上,朱熹在“性即理”、“心统性情”、“心与理一”等命题中关于心、性、理关系的论述,一方面表现出其理论结构内部的某些矛盾和混乱,另方面又与陆王心学有许多相通之处。本文通过对朱熹哲学中心、性、理关系的分析,指出朱熹在宇宙论中虽然坚持了理本体论,但在心性问题上却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67.
在"克己复礼"的诠释史上,"克去己私,复返天理"这一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主流见解到了阳明学的时代,遭到了严重的挑战,明代心学家罗汝芳(号近溪)提出了"能己复礼"、"能身复礼"的全新诠释.这一诠释的思想意义不仅在于罗汝芳由此确立了以"己即人"、"人即仁"为核心内容的仁学思想,更为重要的是,这一经典解释的案例适以表明对于经典文本的解读应当允许突破文字训诂的局限而作出富有创造性的哲学解释.  相似文献   
68.
现代主义以来,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经历着某种"救赎性的失败",而今在全球化和现代性的视域下,艺术将向民族民间的艺术形态进行一种"方言性"的"复魅"与"回归"。在此过程中,民族艺术将对沉浸于片面物质享受和精神困顿的人群,施以"再启蒙"的灵光;对现代性的症结起到一种"救赎的治疗",进而实现其时代性的"文化寻根"意义。  相似文献   
69.
吴震东 《民族学刊》2017,8(4):28-34,102-104
微端红包在网络社群中扮演着"多重能指"的符号性角色,关涉着认同性仪式、情感象征与价值交换等诸多议题.微时代的网络社群红包作为人类学意义上的"礼物",在一种"流动的循环"中表现出集体狂欢的倾向,这进而实现了符号作为文化资本的情感性消费.在"微时代"背景下,网络社群红包作为现代人群生活方式的一个表征,其价值与意义也有待进行人类学层面上的阐释与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