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7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7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31.
全球化语境下的当代中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球化正以一种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逻辑和严峻现实而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但冷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张的全球化,是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以实现全球少数人利益为目的的资本征服整个世界的过程,因而对发展中国家的政府职能、民族主权、政治稳定、经济安全、文化主权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负面影响.中国作为最大的并拥有巨大经济潜力和政治能量的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中国家,应从本国实际情况和国家民族利益出发来决定参与全球化的领域和战略策略,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消除全球化带来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32.
马克思法本质观的现实本质由现实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是一种事实性本质,反映了法的阶级属性,即为我国传统法学理论所认识的马克思法本质观;马克思法本质观的理想本质反映了法的社会属性,是一种价值性本质。我国传统法学理论片面强调法的事实性本质而忽视法的价值性本质,是对马克思法本质观的片面解读,从而现实与理想的双重视角解读马克思法本质观,对于法治中国建设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3.
梁启超与《新民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辛亥革命前,特别是20世纪最初几年,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启蒙学家,以敏锐的洞察力在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对比中西文化巨大差异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深层结构进行反思,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时代课题。粱启超起初在《清议报》上发表《呵旁观者文》、《中国积弱溯源论》、《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过渡时代论》等文,抨击中国人奴性、旁观等“劣根性”,提出新时代新国民应有的“德性”。接着,从1902年开始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连载了他的10万余字专著《新民说》,全面剖析了几千年封建文化积淀在中国人心灵深处的国民性的种种…  相似文献   
34.
政治合法性研究是政治学研究的中轴范畴。政治合法性一般在价值和事实上,社会大众对政治秩序和政治体系的认可、同意和服从;在执政党建设中,就是追求社会大众对执政党执政地位的理性认同。执政党增强合法性基础,不仅能增强执政党对民众的政治动员力,而且有助于推进政党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既是中共执政历史经验的总结,又是顺应执政合法性问题对党提出的时代诉求,是中共强化执政合法性的系统思想,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合理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执政合法性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南,它对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拓展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5.
论瞿秋白的中西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进程中 ,中西文化之争一直是各个历史时期思想家所关注的焦点。五四以后 ,年轻的瞿秋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以阐释文化的内涵为切入点 ,深刻揭示了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 ;同时在辨析东西方文化异同优劣的基础上 ,主张要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并强调要运用革命的手段 ,建立和发展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新文化。瞿秋白这一关于东西方文化发展道路的理论阐述 ,既是对人类文化发展的贡献 ,也为五四后中国新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36.
中国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80年来坚持不懈追求的目标,也是新世纪我们党肩负的三大任务之一。80年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领导集体,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一系列战略思想,并以自己的艰苦探索与实践,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7.
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论述 ,深刻剖析了近代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必要性 ,以及民族独立、中国革命与中国现代化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38.
39.
从哲学角度界定了现代性、全球性的含义,以马克思论述为依据说明了先发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推动了全球化,论述了后发国家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中实现现代化的新特点,认为现代性与传统性矛盾的历史纵向坐标和民族性与全球性矛盾的历史横向坐标共同制约着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全过程;对这一特点的认识与处理决定着民族国家的历史走向与命运。  相似文献   
40.
周建超 《江海学刊》2004,(6):140-145
中国国民性改造始终是近代中国思想家们关注的重大课题。陈独秀在长期的政治斗争实践中逐渐认识到 ,中国要成为现代民主国家 ,就必须首先进行思想文化革命 ,以唤醒国民。为此 ,他从近代中国社会实际出发 ,全面深刻地剖析了中国国民性的种种弊端及其生成原因 ,深刻阐述了重塑新国民的迫切性、目标模式以及具体途径 ,为推进近代中国人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大贡献。陈独秀的这一思想 ,集中反映了“五四”时期一代知识精英在中国文化转型时期的心路历程和思维焦点 ,表达了整个中华民族渴望摆脱困境和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烈愿望 ,同时也奠定了陈氏在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不朽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