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2篇
综合类   11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1.
当代民族文学批评和研究的不振状况 ,存在已久 ,虽对此有着断断续续的批评 ,但却从未有过全面的分析和整体把握。而本文正是要通过具体的分析 ,全面地揭示存在于当代民族文学批评中的主要问题 :宏观研究方面体系性、理论性学科意识的严重匮乏 ,“报告体”对宏观性研究的束缚 ;微观批评方面批评意识的缺乏和对文本的结构性把握的缺失。此外 ,作者的汉民族文化身份与“中国文学”研究者的双重身份 ,为这篇文章带来了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当代小说叙述革命、"西部文学"、"西藏叙述"为基本事实,从西部的功能和错综性这两个方面,对当代文化中的直接和潜在的"西部问题"进行话语性的考察.上篇主要讨论作为边缘文化的西部所发挥的实际文化功能和文化地缘位置.下篇探讨西部文化的错综复杂性.本文既关注被主流当代文学研究界所忽略了的相关理论方面的问题,同时也注意对一些有价值的边缘性材料的搜集与分析.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和阿来皆为少数族裔作家,尽管他们之间存在着无法跨越的时空距离乃至个性风格的鸿沟,但他们是站在各自的审视立场上,以不同的审美理想和方式来表达着相似的夙愿,即通过文学形式来表达重造国民性的渴望,以及对美好世界的向往。他们的代表作《边城》和《尘埃落定》描写了边缘地域人的生活,所不同的是他们表达了对边缘地域的社会文化、制度、权力及其人性的相异的理解和洞察。  相似文献   
14.
姚新勇 《江海学刊》2004,(1):202-206
“新时期”之初 ,文学为拨乱反正、思想解放的展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何以文学会起到如此作用 ,它与传统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变迁之间又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这类重要的问题 ,长期都没有给以真正的思考。本文将制度转型与文学功能的发挥联系起来 ,揭示出当时的文学革命 ,一方面直接推动了中国的政治变革 ,另一方面又在更深处 ,为文学与政治的疏离 ,建构新的文学、文化运行机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民族"或"族群"的权利究竟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或相对性的存在,还是"天然"、"客观"、来自于"民族原初性"的本质存在?如果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并且不分条件、情况、层次地去追求绝对的"民族自决权"和"平等权",那对于建立和谐的族群关系、对于国家的安定,都会产生极大的危害,而且这注定会将各族群人民陷入相互仇杀的万劫不复之境.  相似文献   
16.
“人文精神”大讨论自1993年开始以来到现在已经两年有余了,虽然景观不再那样轰轰烈烈了,但仍可说是不绝如缕。可是静下心来想一想,除了那近于漫画式的两幅脸谱外(带有红卫兵情结的、自我膨胀的、近乎偏执狂的理想主义,与清醒的、带有几分调侃的、操着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二十世纪丸十年代热闹一时的老三届文化现象.与以往同类主题讨论的主要区别在于一、将老三届现象与知青话语进行较深入的比较;二、不流于表面的就事论事,尽量展开对一些重要相关作品的细致分析.本文的结论是尽管老三届热具有理想主义的激情外表,但实质上却缺乏创造性,受制于主流意识形态和大众文化商品生产机制的双重束缚.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在其当代六十年的建构史中,被给予了"社会主义民族文学"、"民族的民族文学"以及"后殖民弱势文学"三种身份定位。它们都是不同语境下话语的主体性生产的结果。通过历史的梳理与西方相关理论(尤其是后殖民身份话语、德勒兹等的"弱势文学"理论)的深入对话,我们既可能有效地破除困扰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领域中的简单性、本质化的认识误区,同时也可能从此一特定角度出发,推动中国文艺理论建设与世界对话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土地改革中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成效显著.这一运动的效果,在丁玲的<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有所反映,作家通过对知识分子形象的贬低批判和他者化,完成了将意识形态所定型的知识分子形象内化的思想改造,"成功"地将自己身上的"知识分子气"剥离出去.而恰是因为这种知识分子叙事的"去知识化"的追求过甚,限制了土改叙事的高度与成就.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民族叙事--以《红河谷》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主义是当下重要的社会思潮,也是叙事作品中的重要主题.通过对电影<红河谷>的具体个案分析,探讨分析当下全球化境遇中,汉族与少数民族、中国与西方两个层次的民族意识在叙事中的表现,尝试揭示在历史、民族与国家的复杂关系中,中国民族言说多层混淆的矛盾性,以及中国文学的多族群文化结构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