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1篇
综合类   15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中国传统社会整合思想方法论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有丰富的社会整合思想,儒释道都推崇“执中”,并各有独特的方法论:儒尚则直而以礼合,道崇柔弱而以道合,同时儒道思想,加上佛教思想又互补,使中国传统文化结构具有很强的整合特征,从而与主张律法至上的西方传统文化相区别  相似文献   
12.
对广汉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遗址考古资料与相关文献的宗教学研究表明,"蜀"字的起源,确实非如许慎《说文解字》所说的来自对"葵中蚕"的观察描述,而是植根于古蜀祭祀系统,产生于商朝人对古蜀祭祀系统中的盲巫觋和大目神像之瞽矇睅目与跽坐体姿等突出特征的观察;"蜀"字是对这些最突出特征的简约集中的象形表达。这一结论本身又可以进一步对三星堆遗址坑的古蜀文化定性认识构成支持。  相似文献   
13.
姜生 《文史哲》2006,(1):5-7
民间信仰作为中国社会研究的重要视角,以其对和谐社会建设所具有的重大促进意义,愈来愈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担教育部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以来,从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关系入手,首先对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国内外学者撰写的本组笔谈,就是一部分相关的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14.
当前民众宗教信仰意识的回升和迷信现象的回潮,尤其是它们所导致的许多新的社会问题,警示我们应加强宗教知识及马克思主义科学宗教观教育,它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败。师范院校是培养各级“灵魂工程师”的摇篮。因此,建议尽快在中高等师范教育系统普及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原理教育  相似文献   
15.
汉阙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汉墓建筑及画像石艺术中,有许多建制雄伟的“阙”。本文认为,汉阙非独为汉代建筑艺术的形式,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是早期道教所追求的仙界的象征符号和人仙两界交通的神学媒介。  相似文献   
16.
文昌帝君的信仰及其神仙思想的道德决定论卿希泰,姜生文昌帝君是中国道教的重要神灵之一。文昌信仰向世人所提供的,不是传统的道教炼养术,而是阐扬老子“重积德”的思想,宣扬通过以“善”为价值导向的内在行为控制,可以达到人间理想或成仙不死。文昌信仰的社会操作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汉墓出土资料和道教文献的交叉考证,可以揭示被遗忘千年的尸解信仰的具体内容。汉人以死为尸解成仙的必由之路,死是"暂过太阴"、"太阴炼形"的过程。死者将在冥界得不死药,身生羽翼、飞升成仙。其中,用神使、丹鼎、神鸟"生物行精"、宴饮歌戏之吉庆等多种象征形式,反复强调墓主之得药成仙。以济南无影山汉墓出土的系列大型彩绘陶塑为基础,结合马王堆、金雀山及陕西郝滩等汉墓出土资料,可还原出一套比较完整的汉代墓葬仪式话语。其结构大体包括三个主要环节,即"三官"守护墓主人"太阴炼形"、获神界致送之神仙饮食——壶和鼎所象征的"神药"、"太一帝君"车马相迎。藉由这套仪式话语系统,汉人达成了由死而仙、"先死后蜕"的尸解成仙承诺,此乃汉墓的生命转换功能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新见考古资料证明,东汉时期以浮屠等同黄老因而黄老浮屠同祀的现象,应是老子化胡说流行的结果;新发现的山东费县潘家疃东汉墓门上鸟喙老子与胡人浮屠及窣堵坡组合画像、山东兰陵九女墩汉墓辟邪石兽立柱画像所呈现的"黄老"信仰与胡人浮屠组合皆堪与证。史乘所述黄老浮屠同祀现象,不为后人所解,个中原因除了儒生史家语焉不详,更多是由于时人所信老子化胡说,以老子浮屠为同一人在不同时空之"化形",因而将老子浮屠等同且一同祭祀。某些汉墓中黄老浮屠画像一同出现,正是中国思想史和宗教史上这种奇特信仰的图像呈现。新发现的山东微山县东汉画像石椁残石和陕北汉墓画像石则表明,东汉已有佛教地狱信仰在华传播。此类有关东汉佛教传播的墓葬画像资料之发现与认知,亦有助于早期汉译佛经译介时间之断代和汉文化生态变迁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19.
存思是后世道教中长期流传不衰的修仙术,然其早期渊源形态如何向为一疑。基于汉墓画像资料与道经所存相关文本资料的交叉研究,可以证明"历藏内视"的存思术在东汉社会之流行及其表现形态。汉墓画像中的某些歌舞图及"四灵在旁"类图像,正是同时代《王子乔碑》、《帝尧碑》及《老子铭》所记当时社会中流行的"弦琴以歌太一"、"覃思以历丹田"之类存思修炼活动的图像表达;"歌舞"之目的在于"以歌太一"、"以乐却灾","四灵在旁"则表示存思"坐忘"以复归浑沌不死。从《老子中经》则可发现对应于武氏祠左石室"雷公出行图"的文本依据,由此进一步确证部分汉画所蕴涵的内炼属性,并揭示《老子中经》对汉画所代表东汉宗教思想的文本化继承。通过汉墓图像与今存原始道教文献的准确对接,不仅可以明确判断汉画的宗教实质,更可具体呈现曾经盛行于世而沉淀于墓中的炼仙之术,再现隐藏于汉画背后的历史信息,打开观察、理解汉代精神世界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20.
东汉原始道教与政治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始道教的著作在西汉成帝时已被献于朝廷。东汉时 ,原始道教信奉者与皇帝有更多和更密切的联系。从西汉到东汉的两百多年间 ,原始道经《太平清领书》曾三次献给皇帝 ,但未得重视。灵帝时的《肥致碑》 ,记载了章、和等帝与道教徒的交往 ;灵帝亦与部分高道有较多接触。原始道教在朝廷内外拥有一批信徒 ,甚至朝廷要员中也有暗通张角者。当汉帝不能按原始道教的要求“应天改元”后 ,在强烈的救世使命驱使下 ,道教徒发动了黄巾起义。这就是东汉原始道教从试图影响帝政到谋求取而代之的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