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顾炎武在创作上能踵武少陵的"诗史"精神,并能在艺术风格上主动效法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作为乾嘉学风的开创者,顾炎武在清初确立了一种严谨求实的学风,对整个清代杜诗学的发展亦影响深远.在<日知录>中他还辟有专章对注杜进行研讨,其杜诗学的考证体现出"引据浩繁"的特点,但其中也存在许多疏失与舛误.  相似文献   
12.
2000年10月23日至27日,由山东大学、中国杜甫研究会、语文出版社、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举办的“世纪之交杜甫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全唐诗大辞典》首发式”在济南市舜耕山庄召开。 在10月24日大会开幕式上,中共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光林同志对前来参加这次学术盛会的海内外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山东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济南举办世纪之交杜甫国际学术研讨会对弘扬齐鲁文化意义深远。山东大学校长展涛教授致欢迎词,表示将继续注重发展山东大学传统的文史学科,努力创办文理、理工交融的多学科的…  相似文献   
13.
宋人崇杜的经济因素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因素和文化、文学现象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联系。然而一直以来,对这一交叉领域的研究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如多将经济因素视为决定的和静态的影响因素,在研究中表现出一种简单化、粗放化的倾向。实际上,经济本身是流动和变化的,经济现象和文化现象之间呈现出复杂的互动关系;而在很多时候,经济充当的又绝不仅是影响的和外围的因素,本身更常常是文化、文学的核心内容。正是出于这一考虑,我们策划了这期宋代经济与文学研究笔谈。笔谈中既有对宋代文学文本的经济解读,也有对文人创作的商业特征、文体的经济因素的宏观思考,希望能以一个断代为对象,为文化、文学现象的经济考察提供一个参照。  相似文献   
14.
绵延千余年的杜诗注释学史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学术遗产,而其中需要我们反思的东西也是多方面的:准确的文字校勘是正确进行注释的基础;要把握好"无一字无来历"的度,求之过深和解之过浅都会唐突杜诗本意;强调杜诗"诗史"特性与侧重杜诗诗歌特性这两个方面不可轩轾;切实结合杜诗创作的环境及其心理才能最大限度地还原杜诗的本来面目;对杜诗"比兴"手法的笺释应力戒影射附会之弊;"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解诗方法在运用中的悖论.对历代杜诗注释真伪优劣的辨析,必须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然后博观约取.对于存疑处应该尽量采取客观的态度,避免主观臆断,既不可过分追求标新立异,也不能抱残守缺、固步自封.同时应在严谨校勘的基础上,权衡杜诗创作的主客观情景,运用科学的注释方法和通达的注杜观念,才能尽量避免穿凿附会的发生,从而使得注释内容最大程度地贴近杜诗原意.  相似文献   
15.
英国《金融时报》2010年11月公布了全球商界女性50强名单称,如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进入世界各地公司的执行董事会,她们的显赫地位激发了数以百万计将自己视为未来领袖的妇女与少女的抱负。在年初美国皮尤调查中心的一份报告中,1/3家庭的妻子比丈夫学历高,22%的妻子收入超过丈夫,而在1970年,这一比例仅为7%。  相似文献   
16.
清初日益严酷的文禁对文化摧残严重,对杜诗学亦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一方面是对学者人身迫害及其著作的禁毁,另一方面文化禁令使得清初形成的文人广泛交流的学术氛围得到压制,日渐残酷文字狱摧残了士人的文化品格,让知识分子在高压政治面前噤若寒蝉,对杜诗的阐释也随之由明末的自由活跃而一归于古板正统。  相似文献   
17.
杨思圣是清初诗坛的重要诗人,他与河朔诗派主将申涵光的诗学理论倾向基本一致,其论诗推尊杜甫及明代的李梦阳、何景明,主张学习盛唐诗人,提倡诗歌应以性情为主,反对过度模拟之弊。由于文禁之故,杨思圣的《且亭诗》经大量删减后,更名为《且亭诗钞》行世。其诗歌“一以少陵为宗”,表现出明显的宗杜倾向,特别是其入蜀诸诗模拟少陵,取得了较高成就。杨思圣被尊为“畿辅七子”之一,堪称河朔诗派的主将。其与申涵光、殷岳等人一起,共同为清初慷慨悲歌的燕赵诗坛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往在》云:“往在西京日,胡来满彤宫”,此诗表明安史叛军攻陷长安时杜甫正在长安城内,然杜诗旧注均以为杜甫斯时已携家逃难至鄜州羌村。今检杜诗可知,杜甫于天宝十五载五月中下旬即开始携家往北逃难,途经白水、彭衙、三川,至六月上旬已抵达鄜州羌村。长安于六月二十三日前后沦陷,从时间上来看,杜甫完全有可能在叛军攻陷长安之前由鄜州迅速返回长安。若能确认杜甫于长安沦陷时正在长安城内,则《新唐书·杜甫传》所谓“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完全不能成立,身陷长安的他不可能由鄜州北上投奔灵武,亦不可能在途中为叛军所俘。此外,通过杜甫在长安陷落前后的行止亦可证《避地》诗乃是出于后人伪托,并非杜甫所作,《月夜》诗的创作时间亦可由八月前移至七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