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综合类   2篇
统计学   1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7 毫秒
11.
物质流核算与分析主要对输入、排出以及贮存在经济系统内的物质量进行刻画,但缺乏对经济系统内部物质流动的反映。为了能够清晰地展示经济系统内部的物质流动情况,文章给出了物质投入产出分析表的初步设计方案,以此作为物质流核算与分析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12.
文章构建了多层次、多指标的省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自然资源、环境质量、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四个子系统,并在建立初始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约简,选取7个包含指标大部分信息的主成分,计算主成分得分以代表原始数据进行SVM建模,利用便于处理小样本分类和泛化性强的支持向量机方法,构建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我国省域循环经济评价模型,给出了各地循环经济的发展评价得分,并基于熵值法计算了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综合指数。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确定出各项动力因素对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作用的大小,并针对实证分析结果,对当前农村城镇化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武汉市和谐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而和谐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实证分析研究,对于准确测度与评价和谐社会建设的实际进程,从而更加科学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进行武汉市和谐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研究,目的是按照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对武汉市和谐社会建设的进展情况进行定量评价,从而有助于推动武汉市和谐社会建设进程,提高政府的科学执政能力和国民经济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5.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经类院校统计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历史变迁,由此侧面反映我国统计教育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并结合实际分析财经类院校统计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促进新形势下我国统计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6.
分享经济的飞速发展引起了来自政策制定者、商业部门、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现实迫切需要分享经济统计核算提供分享经济方面详尽的数据信息。为准确把握分享经济的规模以及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将分享经济纳入宏观经济核算的范畴。就分享经济的定义、核算对象和范围、核算内容和形式等基本问题展开详细的分析,力图给出一个分享经济核算的基本框架,以期对分享经济核算的后续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研究中首先给出了分享经济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对分享经济的主要分类进行了概况和总结。接着以交通运输服务数字平台和私人住宿服务数字平台的分析为例,探讨分享经济核算涉及的部门分类及基本核算内容。之后,考虑到分享经济的统计核算可以通过目前的宏观核算原则和方法实现,但现行分产业核算的中国GDP核算框架无法与涉及到众多行业的分享经济直接对接,建议通过统一的分享经济卫星账户体系,相对独立地反映分享经济的发展情况,并给出了分享经济卫星账户体系的基本架构设想,并对分享经济核算涉及的数据来源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分享经济纳入国民经济核算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还面临诸多挑战,后续研究将进一步深化对相关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平卫英  王佳 《统计研究》2023,(6):118-133
本文以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建立需求为切入点,以西南地区某省的微观数据为样本,构建多维特别关注指数,为边缘易致贫户和脱贫不稳定户的有效识别提供科学的理论方法;然后通过多元分类评定(MLogit)模型分别研究两类监测对象的潜在致贫因素,并通过中介效应检验分析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多维特别关注指数能够有效满足防止返贫致贫监测的多维性需求,同时重点突出收入维度的重要性;第二,收入剥夺、教育剥夺和健康剥夺是当前防止返贫致贫监测与帮扶工作需重点关注的问题;第三,边缘易致贫户的政策帮扶应以发展产业、促进就业等能够长效提高收入水平的措施为主,脱贫不稳定户则需重点加强兜底保障类政策供给;第四,户主特征、家庭特征和所在地区可分别通过就业渠道、产业渠道与社会保障渠道影响易返贫致贫程度。本文为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建立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实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