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21.
明清之际的理学家张履祥,盘桓于遗世与济世之间进行人生抉择,因为遗民与儒者的双重身份而有着内在的紧张,从而有了其将理学实践于乡村的遗世之中的济世、遗民儒者的济世;有了其在身后的三百多年间,遗世与济世交互突出而被塑造为明之遗民或清之大儒.但是其遗世是外在之表层,而济世则是内在之深层,济世主导遗世,儒者才是遗民之底色,并且从中表现出其特殊的名节观与出处观.  相似文献   
22.
禾子同志在《画马必以马为师》这篇短文(见《大众美学》87页)中说:在1947年,有个十岁的小学生,慕名写信给徐悲鸿先生,说他爱画马,希望能得到徐先生的指教,并把自己画的马随信寄去。徐先生写回信说:“学画最好以造化为师,故画马必以马为师,画鸡即以鸡为师。不必学我,真马较我所画之马,更可师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