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1.
当代中国美学的困境及其可行性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是当代中国最有影响的两个美学流派。尽管后实践美学是以反抗实践美学姿态出现的,但是,从研究倾向上看,二者却表现出一致性,即都不是从美学本身,而是从文化学、人学的角度来探讨美学问题,把美和人的实践、人的本质、人的生命、人的理想联系起来。当实践美学把美仅仅归结为人的实践活动,只从实践的角度来探讨美时,其狭隘性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美学并不只是和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即美并不只是一个实践问题;同样,后实践美学把美归结为生命的表现、人的自由、人的创造性、人的超越性,其狭隘性也同样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美并不…  相似文献   
12.
人是客体存在,也是主体存在,无论人的思维活动指向自然世界还是指向精神世界,人都是无法回避的认知对象.人要认识人,这是客体世界向人提出的课题,也是精神世界向自我提出的课题.看来,重要的不在于我们是否谈人,而在于怎样谈人。马克思在其一生的革命活动中也曾不同程度地关注过人。值得指出的是,马克思始终以现实的态度关注人,这种现实精神不惟表现在他把人放于现实关系中,从人的现实活动、现实关  相似文献   
13.
艺术的本质问题是一个论争了几个乃至十几个世纪的话题,也是一个曾经被“反本质主义”要放弃和搁置讨论的形而上问题。从历史上看,研究者曾从“模仿”“形式”“表现”来界定艺术的本质。可以说,艺术既是对现实的“模仿”,又不完全是,因为“模仿”的目的是要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感受。艺术既是要创造一种美的“形式”,又不完全是,因为通过美的“形式”也还是要表达作者的艺术追求和主观感受。因此,无论“模仿说”还是“形式说”,最终的目的都是要表达或表现作者的主观感觉。“表现”才是艺术中最主要和最核心的元素,“表现说”也更充分地体现着艺术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文论通常以一种感悟式、形象化的方式表达文学理论问题,从而给人留下了缺乏或缺少体系性的印象。而刘勰和叶燮却要“立家”“成一家之言”,建构宏大的理论体系,《文心雕龙》和《原诗》也都“体大而思精”。但《文心雕龙》和《原诗》都生长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上,中国古代诗意化、抒情化、形象化的文化特征也影响着刘勰和叶燮。尽管《文心雕龙》和《原诗》建构起了完整的理论框架,但同时采用了骈体化、诗意化的表达方式,从而形成了体系性追求与诗性化品格的二重性。这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体系性,一种具有诗意性或者说用诗性语言表达的体系性,是不同于西方观念的体系性。  相似文献   
15.
文化类型论     
人的精神活动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它包括哲学、伦理、宗教、科学、文学等,通常讲,各种精神活动形式间都是平等的,都各自有其特定的认知对象、思维方法和概念范畴,它不得超越其认知界限解答不属于自身范畴的问题。但在文化发展进程中却时常出现精神活动形式间的侵犯和 越,其表现为,某一精神活动形式被人为地夸大、扩张,并超越于其他精神活动形式之上,成为某一特定时期人的精神活动的基点,人类不再以多种精神活动形式而是以某一种精神活动形式解答全部文化问题。本文把这种由一种精神活动形式占据主导位置的时代称为文化类型期,按照时间顺序…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古典美学表现着不同的审美理想。实际上,“典型论”和“意境说”两种不同审美理想的差别不只是表现在方法论意义上,不仅仅在于西方古典美学长于逻辑思维而重视模仿说,进而发展了典型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囿于形象思维而重视表现说,进而发展了意境说,更反映着对美本体认识论上的差异。比较中西方古典美学,我们发现,中国古典美学在审美理想、美学整体结构、审美认识方法上都带有浓  相似文献   
17.
“反艺术”(anti-art)作为20世纪艺术领域最具争议性的概念之一,以全新的思维颠覆了对传统艺术观念的认知,迫使艺术家、艺术理论家不得不对艺术的概念重新进行审视与反思。阿多诺对“反艺术”多有论述,但阿多诺所谓的“反艺术”(anti-art)与阿瑟·丹托、乔治·迪基、艾尔雅维茨以及蒂埃利·德·迪弗等艺术理论家所提及的“反艺术”(anti-art)又略有不同,区分阿多诺对现代艺术的态度和以先锋派为代表的艺术家对现代艺术的态度便成为解锁“反艺术”的关键之所在。随着世界范围内向“后理论”(post-theoretical)“后艺术”(post-art)转向,在此语境下,厘清“反艺术”(anti-art)的本质特征及其审美特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关乎艺术的发展,更关乎当下审美观念的重构。  相似文献   
18.
进入近现代以来,人类的审美活动从美扩展到了丑,审美活动并不局限于美的人、事、物,而是扩张到了不美甚至丑的人、事、物。人类审美观念的这一变化也鲜明地体现在当代中国的审美趋向上。顺应人类审美观念的这一转换,当前中国的审美观念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的表现之一就是,传统的审美诉求开始向下位移,"审非美"成为当代社会的一种文化景观,审美活动中形成了一种审"非美"的现象。当前的"审非美"具体表现在:审美追求的中性化;审美趣味的媚俗化;审美取向的怪诞化。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文学观念中 ,诗旨和词旨是不同的 ,诗重“言志” ,词讲“言情”。由此出发 ,诗境和词境、诗言和词言也都表现出明显的不同。诗境阔 ,它着眼于写自然之境 ,而词境幽 ,它侧重于写内心之境 ;诗言重炼字 ,讲究诗眼的锤炼 ,而词言重炼句 ,讲究句子的精微描绘  相似文献   
20.
张奎志 《学习与探索》2004,8(5):108-112
在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批评方式———这就是情结批评和情境批评。两种方式的区别在于,在情结批评中,批评者不是走入到文学作品中,从作品的角度来解说作品,而是站在自我的角度来解说作品,这往往会造成对本文的误读;而在情境批评中,批评者则走入到文学作品中,从作品和作家的角度来解说作品,表现为批评者对作家和作品的认同。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学批评观,所产生的批评结果也是完全不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