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5篇
劳动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18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16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41.
美日“蜜月”的表现是美国对日本经济的呵护;日本对美国亚太经济政策的追随;合谋共享东亚市场;双边关系上的互利互让。“蜜月”的原因为“城下之盟”的结果;战略上的互需;经济上强烈的互补性。“蜜月”的特点是深浓的政治、军事色彩和地位的不平等性。  相似文献   
142.
总览鲁迅论文学的文章,可以清楚地看到,鲁迅的文学修辞观是他的辩证唯物主义美学观、文艺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把握它则能正确地阐述与处理修辞领域里的一系列关系:(一)在表现形式与思想内容的关系上,坚持内容的充实要与技巧并进,既肯定技巧修养的重要性,又反对脱离内容玩弄技巧的形式主义倾向。鲁迅在一九三五年二月《致李桦信》中针对许多青年作家忽视技巧的倾向,精辟地论述了这种观点。他指出:“来信说技巧修养是最大的问题,这是不错的,现在的许多青年艺术家,往往忽略这一点。正如作文的人,因为不能修辞,于是也就不能达意。但是如果内容的充实,不与技巧并进,是很容易陷入徒然玩弄技巧的深坑去的。”  相似文献   
143.
英国浸礼会自1891年进入陕西后,出于宗教普世主义与传播福音的双重目的,在陕大力兴办慈善事业。面对近代陕西灾荒、战乱频发的局面,浸礼会士积极投身于灾荒救济;参与战乱中的难民伤兵救助;开办孤儿院收留灾荒儿童;开设医疗机构施医舍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民众的疼苦。浸礼会在陕西的慈善事业,尽管存在吸引民众入教的目的与救助地域的局限,但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陕省民众无疑是雪中送炭,尤其为浸礼会在陕西传教开了方便之门,并带来了先进的慈善理念,推动了陕西慈善事业的近代转型。  相似文献   
144.
全文从后殖民主义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者”入手,引出对后殖民时代文学批评观念的思考。作者首先考察了他者概念的哲学来源,然后分析了殖民主义建构他者世界的三种方式。最后引用了马克思有关族群本位意识———个体本位意识———类本位意识的论述,提出了在新的时代建立新型的“主体—他者”关系的观点。认为处在后殖民时代的中国批评家,应以消除族群本位意识残余为基本任务, 以进一步呼唤个体本位意识为手段, 以确立类本位意识为目标,完成从依赖性———独立性———自由性的否定之否定  相似文献   
145.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与成人仪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人类学的视野出发,结合容格有关集体无意识的心理学理论,对马克吐温的名著《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作了新的解释。文章在确定成长小说与成人仪式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小说的母题、原型、结构、人物,认为这是一部典型的含有成人仪式原型结构的成长小说。整部小说通过哈克的象征性的死亡与再生、出航与回归,充分地表达了文化与人格、社会与个人、'自世'与'他性'的冲突。小说的结局反映了作家面临上述冲突而作出的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146.
由于互联网的出现,新诗的创作、发表、阅读与传播等方式与纸媒时代相比有了显著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利用新媒体提供的便利参与到新世纪诗歌的生产与消费之中。异常活跃和繁盛的新世纪网络诗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7.
张德明 《北方论丛》2023,(1):125-132
罗运炎对民国社会问题颇为关注,致力于推动中国社会的改革工作。他大力倡导禁烟,对禁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较多,组织开展各种禁烟活动;他还分析了当时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对家庭问题进行探讨,并且考察了西方国家在华治外法权等社会热点问题;他对民国的儿童、平民、青年及劳工群体的现状及问题也给予关心,提出了具体的对策,特别是对劳工问题最为用心。罗运炎在民国时期的社会改革思想及实践,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民国社会的弊病,体现了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