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5篇
劳动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18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16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5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捆绑在文学躯体上的意识形态因素渐行渐远,当代文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张关系得到缓解,文学写作变得日益轻灵。但同时当代文学又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一方面,由于现实社会自身的变化、经济结构的转型、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世界的丰富与复杂成为经常,使得作家不知所措;另一方面,压力还来自于文学对现实世界变化阐释能力的不足,将世界的无限多样性以文学的名义最大限度地表达出来,对作家是责任、义务,也是巨大的考验。关注作家的精神立场、精神能力,比关注作家创作本身更有意义。文学如何向精神靠拢、如何表现人性精神的深层体验以及生命的要义与高贵,山东学者型作家张洪兴的作品《一诺千金》对此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52.
文学经典的生成谱系与传播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学经典的生成是一个同时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持续不断地传播和被接受的过程。在此传播过程中,既有纯文学、纯学术的要素贯注其中,又有非文学、非经典的、世俗的力量介入其间。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典不是一个文本,而是一个'场域'。在这个场域中,各种来自文学和非文学的力量形成的对话和张力使其意义得以生成、增殖和传播。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只能从这个场域出发展开经典研究才能避免将文本细读与社会语境人为割裂的弊病,进而在文学与社会、精英与大众、商业与美学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53.
燕京大学学生为挽救民族危亡,在华北严重危机下,积极策划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九"运动;运动期间,燕大的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了12月9日与12月16日的两次大游行示威,并派代表联络南方城市的游行,燕大校方则对学生行动给予默许;燕大学生还参与平津南下宣传团,不顾寒冷天气,在民众中宣传抗日救亡主张。燕大虽为教会学校,但学生却利用独特优势,不遗余力地参与抗日救亡,表现了极高的民族主义情结,更认识到联合民众建立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4.
文章提出以人、海、船、岛四大基本构成要素,试为海洋文化研究设定问题意识和研究模式。这四大要素之间的不同关联和结合,产生了不同的海洋文化模式,进而形成了人与环境的互动、空间的生产与现代性的展开等不同的模式。借助这种研究模式,可能会发现一些被主流遗忘和压抑的话语和文本,释放一些无意识的社会能量,进而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文化理论,塑造海洋时代的中国国家形象,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55.
张德明 《东方论坛》2009,(5):127-128
近代来华传教士作为来华西人中的特殊群体,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起了重要作用,也引起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与研究。郭大松教授继2008年出版译著《中华育英才——狄邦就列传》(中国文史出版社)后,近来又与崔华杰合作翻译出版了《一位在中国山东45年的传教士:狄考文》(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3月版),  相似文献   
56.
曾几何时,政治抒情诗是中国诗坛一杆高高飘扬的风旗,它的震撼性、影响力和辐射面似乎是同时期的任何其他新诗品种难以企及的。当我们回眸90年来的中国新诗发展历程,面对《凤凰涅槊》、《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给战斗者》、《雷锋之歌》、《团泊洼的秋天》等等一些政治抒情诗的时候,我们对于新诗在书写时代风云、反映大众心声上的不凡创造每每都会生出无限感慨与赞叹。而当我们清点新时期30年来的政治抒情诗创作时,我们的心情又是相当复杂和纷乱的。  相似文献   
57.
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是一种内部研究的批评方式,出于对这一理论话语的悉心学习和仔细参悟,将其演化为自己"深究一点"的"钻牛角尖"式的阐释模式,并将这种模式广泛用于新诗文本细读的实践之中,这可看作是陈仲义在《百年新诗百种解读》中对英美新批评理论的准确理解和合理运用。在具体的阐释过程中,调动感悟来参与细读的方式是多样而灵活的,可以从新批评的语义和结构分析入手,着重于文本内在构造的客观化解析,而在解析中适时地加入作者的"印象感悟"与"体验感悟"。  相似文献   
58.
《岁月心印》反映了一个新中国同龄人与时代一起经历的阴晴圆缺,还原生活原样,记录人生之路,承载生命之重。读诗集,最深的印象就是如饮绍兴酒,一股醇香扑鼻而来。酒,是作者诗中经常出现的一个主题。在酒中回忆往事,品味人生,也在酒中感悟哲理,获得启示。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说,  相似文献   
59.
范小青是当代具有独特风格的著名作家。文学界普遍认为她是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作家,擅长描写和揭示地域文化氛围中人的精神内核和生存状态,善于从人的历史性展开动态发展的人的生命观照,其写作对于认识吴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范小青又是一位具有强烈现实品格的作家,在追求独特精神底蕴和审美感受的同时,她从未离开过鲜活的生活现场,始终保持高度关注生活的文学兴奋,很多作品写出了改革开放后的骚动不安与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60.
文学经典的生成是一个同时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持续不断地传播和被接受的过程。在此传播过程中,既有纯文学、纯学术的要素贯注其中,又有非文学、非经典的、世俗的力量介入其间。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典不是一个文本,而是一个 '场域'。在这个场域中,各种来自文学和非文学的力量形成的对话和张力使其意义得以生成、增殖和传播。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只能从这个场域出发展开经典研究才能避免将文本细读与社会语境人为割裂的弊病,进而在文学与社会、精英与大众、商业与美学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