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3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21.
王襞继承了王阳明及其王艮的心学思想,大讲心之妙用。他认为良知是由“心之体”发出的知觉与本能,具有自发自导功能,所以他特别强调良知对人的主宰作用。王襞还把泰州学派的“乐学”之乐,解释为顺应心体的自然流畅之乐,从而把泰州学派的乐学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他强调良知之性的活泼性,反对一切束缚,主张率性而行。此外王襞的心为主宰、率性而为的主张,在他身上也有明显的体现,并形成了他特有的人格特质。  相似文献   
22.
胡瑗是把发而为善与权谋之术作为外王之术看待的,也是作为管理者或统治者的技能看待的。他认为国家安治与否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统治者特别是王者的一言一行对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同时,社会安定,小人仍然存在,国家危机仍然存在,所以统治者也应该慎言慎行,周密行事,深思远虑。  相似文献   
23.
王栋是王阳明的“良知”说的倡导者,一方面肯定王阳明良知说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反对“致良知”说的一个“致”字。王栋认为人的良知受蒙蔽是受人的气质、对良知的认知以及日用应酬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王栋还在王艮“百姓日用即道”说的基础上形成了日用良知说。不过,王栋没有照搬王艮的理论,一方面,他把王艮的百姓日用思想推向极至。另一方面,王栋对王艮的百姓日用之学作出某种限定。所以不仅对王阳明良知说进行了较大的修正,也对王艮的良知说进行了较大的修正。  相似文献   
24.
泰州儒学是泰州儒家思想的总体称谓,是泰州特殊的文化现象.历史上的泰州,儒学思想繁荣,儒家辈出,并在宋、明、清三个时期形成了三次儒学发展峰期.泰州儒学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泰州本土的孕育.古泰州傍海、临江、近淮的自然环境,以及吴楚夹击、南北交融的文化背景和盐业、农业发达的经济,为泰州儒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由于泰州儒学打上了泰州的烙印,所以泰州儒学具有重立本经世、重主体精神、重百姓日用、重自主创新、重至善仁和等泰州特征.  相似文献   
25.
由于泰州学派与永嘉学派的哲学理念差异不大,所以,在对待"人"的问题上,两个学派的基本观念是一致的,可以说,他们的思想都具有以民为本的性质。但由于两个学派所处的环境不同,面对的社会现实也不一样,所以在民本问题上就有了虚实之分,在重商的程度以及在代表阶层的利益上也有一定区别。  相似文献   
26.
良知思想是韩贞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与秦州王学一样,十分重视良知之学,并在继承王艮等人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韩贞认为,良知先成,人人本有,自然活泼,自任主张。同时,韩贞提出了“触处皆真”的观点,并将良知与日用结合起来,倡导日用之学。此外,韩贞反对陈言,他认为,良知在当下,所以他强调“刻下”功夫。一方面注重在事实中学习,另一方面强调在实践中学习。  相似文献   
27.
循环经济指的是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的经济形态,也可称为资源循环型经济。人类要继续发展,客观上要求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用新的模式发展经济;要求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并对被过度使用的生态环境进行补偿。同样,农业的发展也必须推广河横的经验,通过生物与生物之间、农业与工业之间、农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等的“链接”,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28.
张树俊 《理论界》2006,(7):208-209
道德是一个国家赖以存在和得以治理的根基,我国传统儒学一直致力于道德教化,竭力倡导“道德为先”的原则。王艮基于这一重德传统,坚持“德行为重,文艺为轻”的教育方针,希望通过有效的道德教育,培养民众的仁善品质,调节民众的情绪,解放民众的个性,实现“三代之治”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29.
试论王栋实学致用的经世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栋把经世看成是一种"家法"。他的经世家法说实际上是实学思想的反映。王栋十分看重儒学的经世作用。同时王栋主张讲学经世,他认为《论语》《孟子》之书是真正的人情事变切实工夫,是一种经世济用之学。王栋反对悬空论道,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他详细分析了历来学者对知行关系的看法,认为知与行两者复杂关系的形成实由于"德性无假于见闻,见闻不离于德性"的交错变化而成的。于是,他对知行的种类作了详细考察,强调"心悟而身体",并把对良知的体悟看成是行的前提和关键。  相似文献   
30.
王襞是明代著名学者,泰州学派核心人物,王襞的佛道情结,除了受他的师友影响之外,更多地是为了避灾消难,补儒之残,为发展与宣传王学争取更大的自由空间。晚年崇尚仙道,目的是消除心中的烦恼,促进心理的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