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8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6篇
社会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风险资本投入对技术创新的作用与相关运作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风险资本作为一种结合了资本、技术、管理与创业精神等在内的特殊投资方式 ,能较好地弥补现行融资制度的缺陷 ,对于创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特殊的推动作用和意义。在对风险资本投入创新企业的运行效率的考虑中 ,应对风险资本投入技术创新的时机与规模 ,技术创新与企业收益关系曲线、创新的公共产品效应与先占权效应等诸多方面作具体分析。完善我国风险资本市场功能应加快风险资本市场 ,特别是二级市场建设 ,完善各种辅助配套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32.
朝鲜王朝(1392-1910)在五百多年的政治统治中积累了一大批政书,包括通制、礼典、律令及其他重要的实录等。这些政书均具备一个共同的制度基础:中国礼学的朝鲜化。其中《经国大典》《国朝五礼仪》《国朝丧礼补编》是朝鲜王朝最具代表性也最富影响力的通制与政典,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朝鲜王朝"以礼治国"的基石,也集中反映了这种统治背后的制度逻辑。通过分析该三部经典不难发现,朝鲜王朝的政制具有鲜明的礼学色彩,它既对中国朱子《家礼》所勾画的礼制思想多有继受,又在此基础有其自身的礼学创制。朝鲜通制与典章对其自身政治的影响,反映了中国礼学朝鲜化的清晰进路。  相似文献   
33.
如何用一种科学、客观、严肃的方法与态度评价、验证社会科学成果是我国台湾和大陆学界均需思考并解决的问题。文章主要分析了我国台湾学界在期刊评鉴、成果评鉴方面的做法,并与大陆学界做了积极的、适当的比较。  相似文献   
34.
CSSCI和TSSCI是我国大陆和台湾各自研制和适用的期刊分级标准,其对学术产生的影响正负兼有。我国台湾学术期刊分级虽因其弊而饱受攻讦,但就其对学术成果档次的提升与学术生态的改善而言,大陆学术期刊分级制的改进空间更大。台湾学术生产有着程序化、规范化、严谨、公正、弥封的匿名审查制度,这恰是大陆学术评价中值得参考的。在坚持和改进期刊分级评价标准的同时,更应当回归本真的同行评议,尽可能做到量化评价与质化评价的统一和互补,以改善学术生产环境,促进学术成果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35.
在1898-1907年间,梁启超的革命观在激进与缓和之间经历了曲折转变,但是,随着其革命思想传播而激化的革命热潮,却在以留日学生为主体的知识群体中不断传染和转化,反而不以他思想的嬗变而消减。梁启超革命思想在观念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反映了知识分子虽能通过革命话语的创造吹响舆论界的革命号角,但却难以控制革命话语在社会领域中的转化,以至于无法在革命的漩涡中寻找一种可以替代激进、煽情革命论的话语。这期间,尽管现实之痛让人们忘却先前革命带来的创伤并驱使人们召唤革命的再度降临,但梁启超对革命模式的摸索及其失落却逐渐地为近现代中国政治文化铺设了一条愈发清晰的道路。  相似文献   
36.
围绕会计专业学生素质要求 ,深化会计教学改革 ,改革模式应多样化 ,改革重点应放在教学内容方面 ,同时应适应社会需求进行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37.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其根本宗旨是唤起人自由自在的人格境界,激荡起心灵深处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在人格与人才培养的今天,缺失一种主流方向,尽管不断有人文学者呼吁文化的重构,但是当代大学生人才培养与人格塑造的理论依旧不够成熟,儒家倡导的"君子儒"形象实则是当代大学生人格培养的根本准则,对"君子儒"的探赜,可以对大学生人格和实践的培养中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8.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其根本宗旨是唤起人自由自在的人格境界,激荡起心灵深处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在人格与人才培养的今天,缺失一种主流方向.尽管不断有人文学者呼吁文化的重构,但是当代大学生人才培养与人格塑造的理论依旧不够成熟,儒家倡导的"君子儒"形象实则是当代大学生人格培养的根本准则,对"君子儒"的探赜,可以对大学生人格和实践的培养中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9.
家庭关系、伦理、结构、秩序、仪式、位阶等共同构成“家”的法哲学的基本内涵。由于人文底蕴的迥异,“家”在中西方语境中的价值表达也各有不同。传统儒教国家既把家庭视为人类认知文明与实践良知的终极场所,又把家庭作为遵从公共规则与实现政治理想的源发地。这意味着,“家”既蕴含着个体身位所需践履的“名分之守、爱敬之实”的家内礼法秩序,同时又得以将这种拟制、扩大的秩序上升为国家社会治理的制度需求。这造就了中国传统家庭法哲学中强烈的家族主义“泛家化”的特征。但是,由于迭经现代化的“毁家”运动,中国人对于“家内礼法”的理解已经在形式上全然异于所有类型的传统秩序。现代社会的发展依靠的是家庭之外的公共领域,家庭被边缘化,重家的合法性也遭到排斥。在整合国家社会价值观时,我们不得不面临“家”的法哲学何以建构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