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36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9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论公平政策目标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效率作为标准或以伦理作为标准而对公平做出的评判是存在差别的.因此,从政策目标的选择来看,需要对伦理公平和效率公平、机会公平与结果公平、绝对公平与相对公平、动态公平与静态公平、长期公平与短期公平、发展公平与静止公平、纵向公平与横向公平、内部公平与外部公平、增长中的公平与停滞中的公平、规则公平与规则执行的公平、微观公平与宏观公平以及局部公平与全面公平等公平目标做出选择.公平政策目标的选择应该根据选择目标对公平、效率与社会福利的影响以及目标实现的现实可能性等因素来决定.  相似文献   
42.
发展中国家进行工业化时既面临着后发劣势,也面临着后发优势,克服后发劣势,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是发展中国家加快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条件。本文一方面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后发劣势,一方面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后发优势。  相似文献   
43.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有别于传统的住房保障体系的新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已经逐步建立起来,形成了以经济适用住房保障和廉租住房保障为支柱,以集资合作建房、农民工住房保障、限价商品住房为补充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新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对于促进城镇住房保障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一体系还存在体系不统一、不完整、内容太复杂、供应主体较为单一、保障方式相互割裂、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安排等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住房保障的进一步发展,也意味着城镇住房保障体系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44.
虽然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城镇住房制度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全面深化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和住房制度改革。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住有所居,增进居民的住房福祉。改革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必须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要坚持以政府为主、系统改革的基本原则推动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的改革,要适应城镇化推进进城农业转移人口住房保障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45.
利用中国2001-201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资料,通过联立方程模型研究中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降低缴费率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发现,中国实际上仍为现收现付模式的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缴费率变化对个人储蓄率产生显著为负的影响,对居民对子女的教育投资比重的影响为正,但不显著,而个人储蓄率和居民对子女的教育投资比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都显著为正。当前养老保险制度通过降低缴费率对经济增长的净效应为负,降低缴费率有利于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46.
竞争、垄断与政府管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自发因素会引起垄断,政府管制也是引起垄断的重要原因,垄断对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会造成损害,因此政府应该限制或者消除垄断。政府对由市场自发因素引起的垄断应该采取对垄断进行管制的政策予以限制或者消除,对由政府管制造成的垄断则应该采取取消管制或者放松管制,并对管制进行结构性改革的政策予以消除或者限制。政府管制垄断和取消或者放松导致垄断的政府管制旨在维护和促进自由竞争和公平竞争。  相似文献   
47.
随着保障性住房的大规模建设,保障性住房的供给会不断增长,因为结构以及资金和财政负担等问题,保障性住房的出售会成为必然的选择。保障性住房的出售涉及到一系列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保障性住房出售的目标、原则、阶段安排、房源、对象、主体、方式、价格、收益分配、程序、管理,明确这些问题是制定科学的出售政策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48.
关于不同种类生产要素收入初次分配公平问题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种类生产要素收入初次分配公平问题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问题的重要内容.实际上,全部生产要素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并不是实质公平问题,而是实用公平问题.生产要素收入初次分配按贡献分配是相对公平的分配原则,但按要素贡献分配并不能保证初次分配的公平.生产要素收入初次分配是否公平可以通过多个方面来判断,但并不存在单一的简单而直接的判断方法.生产要素收入初次分配的实现,既要利用市场机制,也需要政府积极而合理的干预.  相似文献   
4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扩大的U型变化过程,转折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当前其居民收入差距水平在经济发达国家中是最大的.美国居民收入差距的这种变化意味着在工业化后期开始出现的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并不是一种长期延续的趋势,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会带来居民收入差距的新变化.美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和水平也说明政府政策的取向和干预力度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和水平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0.
工业化开始以后,自然因素和制度因素的作用会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不会是无止境的.工业化进入到后期以后,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劳动力素质的相对变化、财产的结构性变化、农产品贸易条件的变化、农业部门资金融通条件的变化、政治权力结构的新变化等各种自然因素的作用会促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转趋缩小,同时政府推行的系统性的农业、农民和农村保护制度(包括面向农业、农民和农村的直接的资源调配制度、保护农业和农民利益的贸易制度、农业投入支持制度、有利于农业和农民利益的融资制度、针对农业和农民的保险支持制度、维护农业和农民利益的财政制度、保障农民利益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业和农民利益的政治权力分配制度等)则会进一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在工业化过程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是自然因素和制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同样既有自然因素的作用,也是系统性制度调整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