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7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51.
当代哲学在把握时代脉搏、回应现实生活并完成自我革命的过程中,既引发了原有主题和范式的科学转换,也催生了一些非正常转向,如祛“主义”转向、后原理转向、零支点转向、非哲学转向等。近年来的哲学实践表明,这些非正常转向严重侵蚀着哲学生存与发展的健康机体和生命机理,干扰了哲学人的正常视线并引领着一种病态的向学之风。  相似文献   
52.
以实践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与以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为主导的西方哲学方法论之间,存在着本质区别。但这种区别并不意味着后者对前者就无足轻重或原本就是相互抵触的。西方哲学方法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诸多方面不仅增添了适合于目前时代特征的新方法、新范式、新思维,而且还为马克思主义实践方法论开辟了所不曾有的、未充分展开的新的自我生成之域,在方法论上创造性地构建了总体适应后现代社会发展之时代精神要求的新理念、新原则。因而,完全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实践方法论上的革命性变革与西方哲学方法论的近现代转型,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同步性与共通性,二者在方法论上的同向建构大大高于它们的异质背反,这无疑为深化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当代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3.
马克思主义文本学研究:(1)应确立一种群众性的根本立场并向着未来的实践积极筹划,才能使之成为革新时代所不可或缺的一种策略考虑;(2)应张扬一种科学的批判精神并及时地对时代变革的主题发言,从而使其学术价值得以整体性的自我融贯;(3)应确立一种自觉回应时代需要的实践向度,在其中国化的成功实践中获得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中国式拓展;(4)应将其理性文本变成"时代性的文本",以便能够积极参与对当代现实的理论塑造;(5)应将文本视域与问题视域、文本逻辑与现实逻辑内在统一起来,以是否及如何自觉融入到实践为诠释限度,以是否及如何深入到生活的本质处运思为验证其真理性程度的当代标尺.  相似文献   
54.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告别阶级”理论的要义,旨在依凭当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阶级斗争形式上出现的新变化,为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理论开辟非阶级、非革命的理论空间;其政治图谋在于强调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的基本原理已然失效,唯有用后政治理论予以强力补充才能实现某种层次上的跃迁。然而,由于它给马克思主义注入了太多的异质元素、置换了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的核心内容与基本特征,因而其非但不能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增值,反而对之进行了各种巧妙的消解,在实质上构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严重疏离与叛逆。  相似文献   
55.
主客二分式,从主客两体的属性或关系出发,只能揭示出价值所具有的单方面的"实体质"或"关系质";实践的把握方式,虽然由于它以扬弃的形式将前者的合理因素整合在自身之内,真正实现了唯物的、辩证的、历史的诸观点在价值本体论上的统一,从而集中表征了价值作为系统存在与动态演进的实践性本质,但它并不是完备的,更不是唯一的思考方式;主客融合式,将价值本体与人之本体、理性的实践与非理性的体验契合起来,从而为新世纪的价值本体的研究将开辟一个新方向.  相似文献   
56.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就是不断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注入时代内容,并促使它在深度中国化中得到不断增值、升华和跃迁的过程。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是应对当今世界新变化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需要,是坚持并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要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必须将其与人的社会化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将先进性教育与广泛性宣传相结合,将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相结合,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汲取经验并反过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唯此才能在改革开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实现双向互动与实践整合,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57.
论中西哲学的现代趋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西方哲学在科学理性的建构和解构过程中 ,经历了认识论的、语言学的和后现代主义的三次根本性的转向 ,其根本目的是拒斥形上理性、回归生活世界、关注人的现实生存以及终极关怀问题 ;中国哲学以道德理性为核心理念 ,追求抽象的人格完善和道德理想 ,但自王夫之哲学起发生了重大转变 ,从此呼唤主客二分、主体性的努力一直延续至今 ,其根本的理论旨趣也是要回归人的生存本身 ,从整体上提高人的生命质量 ;而我国当代学界在人本主义抑或物本主义等多种维度中 ,也形成了关于现代哲学转向的诸多视界。本文认为 ,只有以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为基础 ,才能融通古今中西的现代生存理念 ,构建顺应时代要求的实践生存论  相似文献   
58.
论人的生存与人的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凸现人的生存与人的本质的内在关系 ,本文从理论上比较研究了四种生存理论 ,即黑格尔的精神生存论、费尔巴哈的自然生存论、马克思的实践生存论、海德格尔的自我生存论 ,认为 :无论黑格尔所主张的理性自决的力量生成人的本质、费尔巴哈的感性生活自发生成人的本质 ,还是海德格尔的非理性的个人体验生成人的本质 ,都只能诠释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只有马克思的实践生存理论才能将诸多生存视界整合起来 ,揭示出人的完整的实践本质 ,并由此入手 ,剖析了当代生存哲学研究陷入“准存在主义”误区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9.
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质与当代价值问题是当前理论研究中首要的和最为根本的问题,对之早该获得统一理解、权威界定并形成普遍共识。然而,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学术理论界对此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不仅很难把研究引向深入使之获得高层跃迁,而且极易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混乱。时下,重新关注该问题的根本旨趣,其意义在于:(1)从学理上弄清辨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判断标准,为科学划分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原则界限提供合法依据;(2)从版本学上弄清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质,旨在说明各种版本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极力介入马克思主义内部,非但没有实现对它的意义增值,反而对马克思主义采取了各种巧妙的消解和诋毁;(3)从策略上弄清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本质及其未来发展,只有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本真精神及其中国化立场,才能真正继承并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60.
现代西方"实证史学"强调历史研究要尊重事实经验,且一切必须局限在主观经验的范围内,不能超验应用。而"材料史学"更是将史料的客观性、真实性强调到了非常不适当的地步,以至于提出材料就是一切的"无‘论’历史"的主张。与之相反,无论新康德主义者抑或新黑格尔主义者的史学主张,则将历史视作史家对史料的主观认知史、生命交感史、价值创造史、批判考察史、当代生成史和思想重演史,极大地凸显了历史哲学的主体性本质和思想性内涵,拓宽了历史思维的新生之域和多维视界。但由于其忽视了对历史本体及其实践基础的研究,导致了历史认识的"唯我"归宿和思想通病,又使史学方法及价值本身面临质疑,这对于马克思历史观研究极具理性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