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7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4 毫秒
61.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各种视域皆因悬挂了一个虚幻的“世界本体”作为诉求的终极目标,从而陷入了多元化和相对主义的困境。惟有确立“中国化”的时代立场和发展方向,才能为它们提供公共的出场路径,确保其内在融通与和谐共进,摆脱因纷争无序而带来的存在性危机并完成各种研究视域切当的学术定位和马克思主义的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62.
现代西方人文主义者的生存哲学,以非理性主义和非人道主义打破传统人学的诠释模式,大都主张用一种个体生命的眼光来审视现实人生的被抛于世、限入沉沦以及奋力挣扎而又终归虚无的生存性状,并且诉诸于个体的生命体验和神秘直觉,表征了在西方异化社会挤压下孤独个体的荒诞情怀及其终极性的悲剧宿命.这一曲曲生命悲歌,为当代马克思实践生存论探究人的生存命义及其生命律动,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提供了丰富的诠释资源.  相似文献   
63.
当代国内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论域中的各种诘难,试图通过楔入各种解构力量,混淆马克思哲学与旧哲学的差别,以成就它的另类形象并淡化其意识形态功能。这种与实践原则和生活场域严重疏离的错误做法,与其说是对它的理论尊严的积极捍卫,还不如说是对它的一种变相消解;与其说是为之劈开了新的自我生成之域,还不如说是将之拖入了自我埋葬的泥潭;与其说是深思熟虑的理性设计和向历史逻辑的高端注册,还不如说是醉心于想象的自我直观。马克思主义的本性尚无从回归,焉能担当文化先锋的历史使命,唯有确立马克思主义"三化合一"的时代立场,才能促使当代学人通过省思以往研究范式的诸多弊端而获得理性自觉,并在有效回击各种挑战与诘难中奋勇前行。  相似文献   
64.
本文通过剖析实践在价值生成与评价中的作用,认为:实践作为基础,规定着价值观念的生成及其实现程度;作为内在目的,规定着价值目标和实现模式的确立;作为中介,是价值评价的最高标准。通过这种分析,一方面进一步表征和凸现价值的实践性本质;另一方面,提醒学界同仁,价值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实践问题,只有从价值与实践的关系入手,方能使价值研究向深层开掘  相似文献   
65.
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在整合与系统建构的任何一项理论成果,都旨在把它的基本原理体系与中国改革实际结合起来,因而马克思主义"三化合一"这一命题本身就内在蕴涵了其实践转向的政治立场和中国方向,也内在规定了它步入后原理时代文化产能和思想营建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定位:只有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并对之做出具有当代中国水平的原理层级上的拓展,才能使当代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科学价值源源不断地开掘出来,并从文本-理性的逻辑建构阶段逐步走向社会-实践的历史建构阶段。  相似文献   
66.
中国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公共出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产生了诸多认识误区,其中多元取向是最典型的一种,这不仅遮蔽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和当代价值,也削弱了其铸魂作用。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立场和主导方向,将其作为当代哲学研究的公共出口,才能走出误区,并唤醒当代学者的学术良知、时代良心和当代使命,为重建中华民族思想自我进行积极的精神营造。要把握这一公共出口,必须将其视为一种弱纲领、一种宽松的包容性框架,通过中国化范式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本性复归和学术定位。  相似文献   
67.
“照着讲”与“接着讲”作为当前两种最常见的哲学课型,其教学实效性大相径庭:前者因对哲学缺乏有深度的理解且形式古板单一,极易造成信仰危机和个性化迷失,是一种失败的课型;后者因接在政治语境、历史叙事和个性化创新上进行讲授,既能凸现哲学教学的政治教化功能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能照亮讲授者的人格魅力及其价值立场,是一种成功的课型  相似文献   
68.
生存命义的现代叙事方案及后现代哲学对它的颠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生存论者立足于马克思实践人学基础之上并凭借西方现代存在主义的人学资源,对人的生存命义谋划了种种叙事方案,凸显了人的自我生成性的内在本质;而后现代主义者则立意消解关于人的生存命义的一切从根本上带有总体性倾向的终极希望和幸福承诺,并由此导致了人的身份迷失与下落不明,使人的生存命义再次陷入晦暗。  相似文献   
69.
时下,基于后学语境对人学语义的"孤岛写作",不是什么创新意识,而是一种错误的治学路向,不但无益于"作为人学的哲学"的微观探析和生活还原,更无助于宏观上的整体把握和规律探索.究其原因,不在于它对人做了某种形上牵挂,而在于这种牵挂仅仅停留于某一个特定的方面;不在于它对人做了非理性的召唤和牵引,而在于这种召唤和牵引不能在实践生存论基础上获得内在融通.唯有从古今中西的"历史大视域"出发,对当代各种人学语义进行符合时代要求的实践整合与内在梳理,才能走出"人学空场",实现对人学本质的切身性表达.  相似文献   
70.
当代学人从多元维度对马克思主义所作的机械僵硬的比附和漫不经心的任意解读曾-度遮蔽了它的本真精神和当代价值,导致了它的泛意识形态化和自我边缘化并使之面临丧失独特规定性的危险.唯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立场与主导方向,将其原有的先锋理念注入到中华民族精神和当代文化的精髓中,才能在"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新生活的光辉照耀下,重新唤醒当代学人的学术良知和对时代主题的政治敏感性及参与热情,为重塑中华民族的"思想自我"进行积极的精神营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