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3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70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107篇
社会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61.
四川现代作家运用方言土语于小说创作是对四川文学传统的一次创造性转化,意在展示巴蜀大地特有的“初民文化”风貌,其成功源于自觉提炼方言文化的“川语意识”。  相似文献   
62.
《外国文学史》是高等院校中文系最重要的基础课之一,在教学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讨论外国文学课的改革,不仅对外国文学教学本身是一次认真的检查,而且对整个系、科教育及高等教育的开拓前进,也不无启迪。在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革故鼎新,生机焕发的背景上,《外国文学史》却较多地显示了它行动迟滞、步履蹒跚的形象。据笔者所掌握的调查资料表明,有的高校中文系的  相似文献   
63.
李怡 《江汉论坛》2005,(2):59-61
进化论不仅以它的现世性取代古老的形而上的道德立论源头“天道”,而且以它的“生物科学”地位建立了与近代伦理学的联系,成为中国人近现代流行的道德伦理“相竞相成”新观念的阐释基点,进而引发了近代中国的伦理学革命。在当下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竞争中,“相竞相成进化”的道德观已不敷用,为此,本文探讨了进化论被引进中国并迅速征服民众的历史逻辑,并在此基础上对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观进行了新思考。  相似文献   
64.
巴金走了,自然有各种形式的纪念和追悼,但我以为撇却世俗、独自上路才是他最后的愿望。一个已经完全无力支撑自己生命活动的老人,有权利选择他最后的归宿,一个已经为中国社会和中国读者耗尽了心血的作家完全可以与这个世界坦然作别。晚年的巴金反复告诉我们,他最希望做符合自己心愿的事情,但常常还是不能如愿。当他在病痛的漫长的折磨中偶然清醒的时候,曾悲怆地表示:“我现在是为你们而活着”。对他而言,这最后告别只能说是太漫长了。巴金还有其他的一些愿望,比如众所周知的“文革”博物馆。据说,他对“文革”如此执著的态度曾经让有些人“…  相似文献   
65.
1907年前后的鲁迅以其"入于自识"的选择在留日学人中卓尔不群,标示出了这一群体当时的思想高度.他将一般留日学人那种宏阔抽象的"国家"意识潜沉到了具体的人与具体的自我,在1907年前后的6篇论文及其他文学创作与翻译中,传达了他对于社会文化发展的独特见识,开创了中国现代文明思想的新境界,也为现代中国文学的生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6.
一、引言自股票期权制度引入国有企业的激励制度以来,它便成为各方学者争论的焦点。多年以来,为了解决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励经营者尽力为股东创造财富的问题,对经营者的激励制度经历了从固定的年薪制到绩效薪金、授予公司股份,到目前的股票期权一系列的制度变迁。许多人曾形象地评价股票期权是一副企业赐给高层管理人员的"金手  相似文献   
67.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潮的输入与中国文艺﹃范畴论﹄的确立李怡段从学越是到了今天,我们越是能够深深地感到,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潮进入二十世纪中国文坛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它清晰地凸现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人的复杂心态,满足了二十世纪中国社会进程中实际存在着的种种复杂的...  相似文献   
68.
69.
《柳如是别传》是陈寅性恪先生最后一部巨著 ,是留给世人的一部现实的《红楼梦》 ,一张沧桑的人生答卷 ,一篇昂扬的人格宣言 ,一份精深的学术总结 !本文对陈寅恪先生的晚年心态及创作动机做初步探索 ,并纪念先生诞辰 1 1 0周年。  相似文献   
70.
民国时期的中国诗歌研究有着三个方面的困难:历史文献的保存与整理、进入诗歌文本的基本方法以及中国新诗自身诗学框架的建立。刘福春、孙玉石与骆寒超三位先生分别在这三个方面做了认真的探索,贡献了值得重视的学术经验,是我们进一步推进新诗研究的重要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