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39篇
丛书文集   31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4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01.
早期突厥诸族天文学术语综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突厥诸族天文学术语见于有关突厥民族的古今文献,作者从语言学的视角对之进行了多方面考察。  相似文献   
102.
高昌回鹘的西部疆域及其变迁,一直是学界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吐鲁番出土回鹘文木杵铭文中对Nucǎ与Barsxan的记载,更为学界所关注,研究者众。近年,森安孝夫对该文书进行了重新解读,认为缪勒原释读的Nucǎ应为Ucǎ(倭赤),即今新疆乌什,Barsxan应为伊塞克湖南之上巴儿思汗,二者相距不远且有道路相通。这一新解读对认识高昌回鹘王国的西部疆域问题意义重大。通过各种文献梳理,可以看出,在947年或1019年吐鲁番回鹘文木杵铭文撰写之时,倭赤与巴儿思汗之地均已处于高昌回鹘的统治之下。  相似文献   
103.
辽朝与大食帝国关系考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辽朝与大食帝国长期保持着频繁的商业贸易关系,史书对此虽鲜有记载,但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却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大食盛产的玻璃制品、犀牛角、乳香、琥珀、玛瑙等都通过丝绸之路大量流入辽朝,倍受辽人的喜爱。在大食帝国境内盛行的打马球、猎豹技术,以及大食出产的金银器、瓜果、蔬菜等,也都传入辽朝境内,并反映于各种文献记载或内蒙古东部地区、辽宁等地发现的辽代墓葬壁画和佛塔雕刻中。大食文化与物品的输入,极大地丰富了辽人的社会物质文化生活。同时,通过贸易往来,辽朝文化对大食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二者的交流是双向的。  相似文献   
104.
摩尼教是古代回鹘人信奉的主要宗教之一,对回鹘历史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吐鲁番及敦煌等地出土的回鹘文文献中,有千余件写本都是属于摩尼教内容的,其中有不少都是诗歌。回鹘文摩尼教诗歌以赞美诗为主,既有译作,也有回鹘人的创作,均押首韵,语言优美,韵律和谐,寓教于诗,艺术性高,其以音乐美、节奏感和哲理性的审美特点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回鹘文古典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5.
喜马拉雅,这座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从西边的阿富汗向东一直延伸到缅甸和中国。在这块面积广大的陆地上,有着世界上十分荒凉,不适于人类居住,甚至难以涉入的一些区域。千百年来,有几个民族一直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文化。这个地方在人种学和文化学上的差异,在艺术上也有所反映。喜马拉雅的文化传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克什米尔、尼泊尔和西藏这三大区域所受的地理因素的影响。其中,克什米尔和尼泊尔地处深山峡谷间,地域十分狭窄,但他们在文化上的影响,却远远超出了其居住地区的范围。而西藏,则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区域,在过去的一千多年中,它始终保有这一地区在文化上的支配地位,尤其是在西起印度河,东到布拉马普特拉河之间及其附近的一些地方。  相似文献   
106.
《从摩尼教到明教》述评杨富学摩尼教是公元3世纪中叶由波斯人摩尼(Mani)所创立的一种世界性宗教。一千多年来,它的踪迹曾遍及西亚、北非、欧洲乃及远东的许多地区,唐宋时代,在我国(尤其在回鹘中)颇为流行。摩尼教的典籍也随之由古叙利亚文而被先后译为拉丁、...  相似文献   
107.
摩尼文突厥语贝叶书克拉克著杨富学,黄建华编译对吐鲁番、敦煌所出摩尼文文献的研究近年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几乎所有的东亚摩尼文文献都引起了学界的重视,这一评估包括用突厥语写成的摩尼文文献。特别是原柏林吐鲁番收集品的出版,大大地扩展了人们的视野。在此以前,人...  相似文献   
108.
陈诚边塞诗论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诚(1365—1458年),字子鲁,号竹山,江西吉水人.永乐年间,他曾四次奉使西域,足迹远至中亚的撒马尔罕和阿富汗的西北部一带.塞外风光激发了陈诚的创作灵感,他以诗记下了沿途的见闻,汇成《西域往回纪行诗》一书,共92首.这个数量不仅在明代,就是在历代西域诗中也是屈指可数的.他继承了比兴传统,用独特的眼光观察奇异的梦境般的边塞风物,自成境界,为唐、元之后边塞诗中的稀世佳作.只是由于这些诗篇现存刊本绝少.极难觅得,致使其诗篇长期不为学界所知,一般的诗集上未见收录,中国诗歌史上更没有他的一席之地.直到近几年来,随着陈诚诗集的发现,陈诚的诗作才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今即以笔者在甘肃省图书馆找到的陈诚诗集为依据,对陈诚边塞诗略作述论,以引起文史工作者的注意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9.
回鹘文献所见蒙古“合罕”称号之使用范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罕,是蒙元时代蒙古大汗的称号,在元代蒙古文献中,该词多有出现,有时依中世纪蒙古语习惯写作qa·an qan,有时又写作qa·an,汉语一般都直译作合罕、哈罕、恒罕或匣罕等,也有的又依汉人习惯加上了“皇帝”二字。究其来源,当借自突厥系民族之qaγan。如所周知,qaγan一词最早被用于称呼鲜卑部落的酋长,汉语译作“可寒”。后来,柔然、突厥、回纥、契丹沿用之,尊其国主为“可汗”。窝阔台于1229年登极后,始称合罕,故元代文献中的合罕一词习惯上常用来指代他。这里略举数通白话碑为例:  相似文献   
110.
杨富学 《兰州学刊》2006,3(1):55-59
13世纪初,成吉思汗西征,高昌畏兀儿政权归顺蒙古。由于当地统治者未对蒙古实行抵抗而免遭蒙古征服者的洗劫和破坏;又由于亦都护政权曾帮助成吉思汗进行过对中亚、伊朗、西夏的征服,立有战功,因此长期受到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的优遇。大批畏兀儿人入居中原地区和蒙古高原,或出任元政权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或从事宗教文化活动,为蒙古帝国的统一、元朝的建立、巩固与发展贡献颇多。蒙元时代,由于受到蒙古统治者的推崇与扶持,藏传佛教盛行全国,于是畏兀儿人中也出现了一大批修习藏传佛教的僧徒。他们有的作为高级僧官,参与对全国佛教的管理;有的代帝出家,成为皇帝的替僧;更多的则是充当翻译人员,以沟通皇帝与蒙古贵族与西藏喇嘛间的联系与交流,为元代宗教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