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42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11篇
人才学   5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156篇
理论方法论   20篇
综合类   140篇
社会学   33篇
统计学   1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31.
对于列宁的哲学思想,我们必须持发展的观点,看到它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续和发展,它本身也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阶段。怎样评价《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和《哲学笔记》这两部著作,特别是怎样看待这两部著作之间的关系,从而正确把握列宁哲学思想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中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国际评论中的一些主要倾向  相似文献   
32.
生产力自身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基本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根本任务,集中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心转移。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论上也有一个相应的重心转移,从注重研究生产关系的革命变革,转向研究生产力自己运动的客观规律和内在机制。这里按照“系统结构——内在动力——发展规律”的逻辑顺序,对生产力的十个基本规律作一初步探讨。 (一)生产力是一个历史地发展着的开放系统,层次、要素是不断增加着的。  相似文献   
33.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当代融合的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统一和融合,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大课题.更新观念是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的前提,坚持以人为本是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的最佳契合点,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沟通是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的有效方式,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是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34.
由封闭到开放、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不仅仅是机制上的转轨,也包含着人们观念上的转变。也许是人们自身的承受能力来不及对全方位的、瞬息万变的外部刺激作出反应,由此产生许多走不出的困惑和烦恼。于是,人们纷纷求助于心理咨询,视其为诉说衷肠、寻求精神寄托和获得心理安慰的温馨地带。  相似文献   
35.
"元假设"是一切问卷设计的基础与灵魂,也是目前社会调查方法论中最缺乏论述、在问卷设计中最容易失误的方面.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其实都是"光谱式地"存在着,而我们所设计出来的任何一个问卷,都是在使用我们所创造的各种"界定"来裁剪社会.因此我们必须首先确定社会现象的"两极",斟酌我们客观存在的"排除",避免出现调查内容上的误导.  相似文献   
36.
王东 《中州学刊》2006,(5):208-210
长征中的女红军以特殊的革命意志,在红军长征史上留下了壮丽一页。她们不仅是英勇的战士,而且是红军政治工作的重要力量,在鼓舞士气、宣传群众,在救死扶伤、给养筹运的各种后勤工作中,她们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作用重大。  相似文献   
37.
梁释慧皎所撰《高僧传》是我国目前完整保留下来的最早的一部僧传。它不仅是研究六朝史的重要文献,而且也是研究中古汉语的宝贵资料。目前通行的中华书局2004年4月第4次印刷本《高僧传》(汤用彤校注、汤一玄整理),在1992年和1997年印刷本的基础上,对一些明显的错讹进行了修正,可谓“后出转精”,但有些校点仍可进一步商榷。今检时贤未言及者数例,以就正于方家。1.“伪秦建元九年(373),秦将苻坚冠斥襄阳,道安为朱序所拘,不能得去,乃分张徒众,各随所之。”(卷六“晋庐山释慧远”,第212页)  相似文献   
38.
中华文明的五次辉煌与文化基因中的五大核心理念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东 《河北学刊》2003,23(5):130-134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必须追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以下诸篇文章,以文化基因为核心概念,从不同视角分析了中华文明的起源特点和世界历史地位,并前瞻中华文明在新世纪如何实现现代传承和发展.王东从总体上概括了中华文明万年起源发展史上的五次辉煌,并提炼出了中华文明的五大文化基因;胡孚琛认为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奥秘在于传统的道家文化,道家文化在新世纪要发扬光大,须走综合创新之道;刘军则认为中华文明最大的特征是连续性特征,这种特征主要体现在儒家的生态伦理智慧中;魏小巍将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并从符号学、信息学角度对汉字做了现代解读和阐释;李宏伟从评论张光直对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得失这一角度出发,提出了续写马克思文明起源论"中国续篇"的任务.  相似文献   
39.
“两次转变论”者认为,马克思在摆脱了青年黑格尔派唯心主义之后,转向了费尔巴哈式的一般唯物主义和人本主义历史观,在经过“费尔巴哈阶段”之后,才从根本上修正和超越了其费尔巴哈哲学立场,创立了唯物史观。这种观点不符合马克思思想演进的真实轨迹,夸大了费尔巴哈对马克思哲学的影响而忽视了两者的根本差异,也忽视了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性继承,曲解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历史观的出发点。对于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两次转变论”者的评价也与马克思本人及恩格斯、列宁的科学评价不相符合。在马克思哲学史上,费尔巴哈的影响的确存在,但不存在所谓的独立的“费尔巴哈阶段”。  相似文献   
40.
邓小平理论精髓与实用主义基本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东  成龙 《人文杂志》2003,2(5):17-23
本文借海外邓小平研究提出的问题 ,从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理论来源、世界观、真理观、价值观、历史观等七个方面分析了邓小平理论精髓与实用主义基本精神的异同。作者认为 ,虽然邓小平理论精髓与实用主义有很多共同之处 ,但把邓小平理论等同于实用主义则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