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15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36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47篇
社会学   12篇
统计学   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王星 《社会》2015,35(1):184-205
摘要:在德国学徒制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宏观层面的社会管制式市场治理模式为学徒制奠定了匹配的制度环境。劳动共同体模式和去商品化的社会保护成为学徒制有效作用的经济社会基础。这些制度安排的达成可追溯到工业化时期,当时围绕学徒制而发生的利益政治是建构学徒制转型演化轨迹的社会原因。德国学徒制的技能形成过程是社会建构的。学徒制相关问题应该成为经济社会学和社会政策研究中的重要议题。这种研究视野的转化,对于思考当下中国经济建设与社会保护如何协调等问题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2.
王星 《社会》2009,29(4):26-58
师徒制属于中国国有企业技能形成的一种制度性安排。计划经济时期,师徒传承成为国有企业主要的技能形成手段,但在国有企业市场化改制过程中,出现了师徒间的技能传承危机。师徒制在国企改革前后不同的技能传承效果,根源于企业治理的协调机制所提供的相关制度安排是否与之相匹配。师徒关系合同化改革改变了师徒关系的性质:由非市场性的关系结构演变为市场性的关系结构。这引发了围绕技能控制而展开的劳动政治,影响了企业内的生产秩序。  相似文献   
93.
王星 《可乐》2009,(10)
每日忙碌的工作,让人筋疲力尽。这时,我的心需要疗养。听音乐、看电影、唱歌,都可以让我身心放松。不过,我还有一个疗养心灵的法宝,那就是《可乐》杂志。每逢休息日,我会边听音乐,边看《可乐》杂志。阅读杂志中的情感故事,我一次次走进他人的情感世界,体会他人的悲欢离合。阅读杂志中的智慧故  相似文献   
94.
郭汉丁  张印贤  王星 《城市》2019,(8):41-54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由结构性主体与辅助性主体构成,政府是市场培育主体,节能服务企业是市场供给主体,业主是市场需求主体,主体需求动机具有交叉递进、相互影响、不断演化的演变规律。市场主体行为发展呈现政府单一性经济激励行为逐渐向多因素协同激励发展、市场供需主体不合作行为逐渐向共赢性协同合作转变、市场辅助性主体不积极行为逐渐向互动性创新协作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95.
晋商及他们在商业活动中努力实践并奉为圭臬的道德精神是法学研究的瑰宝。早在明清时代,晋商已领会了法律的规则性意义和民法上的诚实信用、公平互利原则。用法律上的正义、秩序、效率、利益价值理念去探析晋商秉执的敬业、诚信、群体等精神内涵,可以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建设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96.
劳动安全与技能养成:一种政治经济学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能养成分为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体制两种方式,它们的内容本质上属于劳动安全问题.潜藏于劳动安全背后的是劳资双方不同的利益取向,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和协调性市行场经济制度安排了两种不同的平衡各方利益需求的方式,从不同面向形塑了劳动过程中不同的利益政治行为,由政治斗争达成的不同妥协安排导致了技能养成方式的差异.劳动安全作为中间变量,从理论上将经济治理的制度类型与技能养成之间的相关性勾连起来.  相似文献   
97.
98.
99.
元结于大历二年营居浯溪,先后刻六铭一颂于石。其作并非如欧阳修所云是"汲汲于后世之名",而是体现了元结追求"上古之纯仁至德",匡时救俗的创作目的,抒发了归隐浯溪、陶然忘机的喜悦,营造了一个"于世忘情"、净化人心的隐逸世界,也再现了独立自足的精神世界,揭示这些铭文的内涵对深入理解元结其人其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0.
"6S"是一种管理方法,更是一种管理理念与方式,在当前强调以人文本为基础的管理理念的环境下,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逐渐的把目光关注到企业员工的工作环境。文章从"6 s"管理的含义出发,探讨了建筑企业施工现场现状以及实施"6 s"管理的必要性,然后针对建筑施工企业执行"6 s"管理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及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