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0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117篇
劳动科学   7篇
民族学   25篇
人才学   16篇
人口学   13篇
丛书文集   243篇
理论方法论   45篇
综合类   417篇
社会学   89篇
统计学   5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81.
达斡尔语、满洲语、蒙古语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放前,我国研究达斡尔语的人很少,国外虽有些人尝试,但并未进行过专题研究。其中有的人把达斡尔语(以下简称达语)说成是蒙古语的方言,有的则把它列入通古斯——满洲语族。上述两种论点都是根据达斡尔语的特点提出来的。达语确也有许多与蒙古语相近、相同之处。因此,才有人认为达语是蒙古语的方言。而另一个论点的根据则是:因达语中出现了一些满洲语词汇便断定其为通古斯——满洲语族。其实,满洲语的很多基本词汇是与达语完全不同的。因为达语、蒙古语、满语同属阿尔泰语系,加之历史上各民族接触频繁,所以便产生了语言相互影响的现象。但是仅根据这些语言的某些词、词根、语音的相同相似之处就把它们混为一谈是不切合实际的。下面,我们举些实例来说明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82.
关于达斡尔这一名称历来有各种不同的拼写法,如:“达呼尔”、“达胡尔”、“打虎儿”等等。从语音变化规律解释的话,Dahur的h音在词中变为Y或w,最后变为今日所拼写的Daur(达斡尔)。这是合乎达斡尔语(以下简称达语)的语音变化规律的。大部分地区的达语里第一音节以后出现的g和h一般都趋向于Y和w音。例如:gaagu(乌鸦)叫gaayu、taagu(寒鸦)叫taayu或叫gaawu、taawu。没有叫(嘎古)、(塔古)的,布特哈地区的满语借词tasha(虎)、eihen(驴)、uxiha(星、枪的准星),分别叫tasay、eiyen、waxiy,将这种现象再和亲属语言蒙古语比较的话,更为清楚。蒙古书面语的aha(兄)在口语中叫ah、miha(肉)口语叫mah,而达语中则分别叫ax、miay。 对族称还有另一些说法是:达斡尔由Da or变的。Da是达语的(根源、原来、酋长)  相似文献   
83.
简论民族心理和阶级心理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民族心理是民族群体活动在意识中的反映,阶级心理是阶级群体活动在意识中的反映。民族心理和阶级心理的区别,从客观方面来说,其根源在于民族和阶级不同的社会存在条件和不同的活动规律。首先,民族和阶级形成的条件不同。民族形成的主要条件是共同的地域、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经济联系和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阶级产生必须具备的条件则是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私有制的产生。阶级是在民族(氏族、部落)形成很长一个历史时期以后才出现的。其次,划分民族和划分阶级的标准不同。划分民族的标准,虽然一般说就是民族形成的四个基本条件,但是在民族发展的过程中,有些民族前三个条件的一个、两个、甚至全部消失了,但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仍然可以维持民族共同体的存在。所以,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不但是划分民族的重要标准,而且有时可以成为唯一的标准。而在划分阶级的标准中,对生产的资料的占有关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是阶级划分的基础。这种不同说明,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84.
文字与解释——训诂学与诠释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训诂学与西方的诠释学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们的目标是一致的:旨在解释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义。由于语言、文字和思维传统上的差别,训诂学与诠释学各有其不同的特点,尤其是诠释学经过浪漫主义运动发展出了一套相当完备的方法论和本体论体系,而训诂学则一直停留在具体的方法、规则之应用操作上,没有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但这并不是说,训诂学从根本上没有方法论和本体论的思想,事实上,其方法论与本体论已隐含于解释的过程之中。解释所依据的不仅是技术性的规则,它最深层的基础乃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世界观念”。 本文拟以“文字”形成与进化作为基本线索,探讨中西方两种不同风格的文字与解释的关系,旨在阐明汉字的诠释学意义、训诂与诠释学的区别与联系、以及传统训诂学的改革等当代中国理解与解释传统的迫切问题。  相似文献   
85.
通古斯与阿伊努及其共同文化[日]大和义著巴达荣嘎,赵复兴译一、鄂温克、鄂伦春、赫哲黑龙江(阿穆尔河)做为连接西伯利亚和东北亚两个地区的纽带,使得历史上诸民族往来频繁而活跃,是培育出灿烂文化的主要河流。自古以来,居住在黑龙江沿岸以追逐野兽、捕鱼为生的人...  相似文献   
86.
87.
体制化农村发展模式:"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农”问题解决得妥当、及时与否 ,直接影响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和成效 ,所以 ,理论界都在为“三农”问题寻求妥善解决之策。其实 ,只有将农村、农民、农业融为一体 ,通盘考虑 ,全局把握体制化农村发展模式才是成功解决“三农”问题的最佳突破口 ,是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发展的原动力。探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时代特征 ,更为科学、富有实效的体制化最佳农村发展模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8.
以描写地方风俗著称的作家沙汀和赵树理,在他们各自的作品中给我们展示了两种有趣的民俗文化现象——“吃讲茶”和“吃烙饼”,前者是川西北的地方风俗,后者是晋东南的传统习尚,均是这两地乡村百姓进行评理的一种特殊形式。两位作家不失时机地捕捉住了这两种妙趣横生的民俗文化现象,恰到好处地把它们镶嵌在自己的艺术画廊里。这对于我们观照中国民俗文化的特质无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  相似文献   
89.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提升企业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企业间竞争异常激烈,在面对相同的外部环境,各企业的资源逐渐趋向同质化时,往往企业内部控制的好坏最终决定了企业的命运.相对其他工作来说,企业内部控制是一项比较细的工作,但往往正是这样的细节工作最后决定了企业的归宿.  相似文献   
90.
依法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依法引导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依法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