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5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聂付生 《云梦学刊》2011,32(3):9-15
黄霖先生之所以成果卓著,是因为他始终将学人的独立思想和独立人格作为学术研究的先决条件。有独立的学术思想,才能道人之所未曾道;有独立的学术人格,才能道人所未敢道。黄霖先生的"原人论"、"《金瓶梅》作者之谜",渗透于研究中的人文精神,都是如此。  相似文献   
12.
聂付生 《学术界》2006,(2):272-278
余三定是较早从事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且卓有成效的学者之一。他在20世纪90年代初即以“学术自觉和学者自立”为题进行最基础的学术史研究。其后,以《云梦学刊》为平台,多方面拓展自己的学术史研究视野,在其学术史研究成果中,既有微观的中肯分析,也有宏观的精确把握,同时以自己的行动积极参与倡导遵守学术规范,为学术史研究的顺利进行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情和欲,在文明社会的健康人看来,是男女关系中互补互斥的两个方面,二者杂糅粘连,不可剥离。因为,人类性爱表现在物质存在范围内,具有与动物性共通的自然属性,多表现为满足生理需要的本能;表现在精神存在范畴内,它就具有了更高级的目的——情感享受或情绪净化。健全的人类之爱应该是灵与肉的完美统一。没有色欲的爱情是苍白的、空洞的;没有爱情的色欲是庸俗的、难堪的;灵与肉的完美统一,才能结出健康、美好、富有生命力的丰硕之果。   然而,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在建构过程之中,筛选了情,剔除了欲,并以道德的形式固定下来,代…  相似文献   
14.
谈《挂枝儿》、《山歌》的批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梦龙编辑的《挂枝儿》、《山歌》附录大量的批语,这些批语或表明出处,或道明传播途径,或点出主题,或揭示艺术风格,或借此发表感慨,成为两部民歌集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屈原和梁启超在人格建构方面有很多的可比性:“志于道”的政治追求,“美善合一”的伦理体验,面临生死考验所表现的“上下求索”、独立不惧的精神风范。他们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其动力来源于“以道自任”的传统信奉。尽管屈原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梁启超曾儒佛并举,但他们始终把儒家文化作为自己建构理想人格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聂付生 《云梦学刊》2006,27(6):160-160
《求真与问美:古典小说名著新探》(下称《新探》,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版)是潘承玉几年来发表的颇有影响的论文结集,分渊源篇、外围篇和内蕴篇三部分。渊源篇属古代通俗小说的发生学研究,探讨古代通俗小说的宗教起源,澄清最早的通俗小说集的本来面目,宏观把握通俗小说发生期的审美风貌,并通过考察一个文学母题的演变揭示其文化意蕴和文化传承。外围篇则针对学术热点“金学”和“红学”中有关《金瓶梅》的伪补本、成书年代、可能作者调查和曹雪芹的祖籍等疑难问题作全面分析。内蕴篇以《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演义》、《金瓶梅》和《…  相似文献   
17.
论明代书院文化的传播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代是书院文化传播的鼎盛期 ,晚明文化的多元化和近代化趋向与书院文化的传播密切相关 ,这其间又与书院文化成熟的传播机制分不开。明代书院的讲会制度、讲会的名人效应和主讲者讲义的通俗化叙述方式等三个方面是明代书院文化传播机制成熟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8.
聂付生 《云梦学刊》2004,25(5):20-22,39
清初学术是中国学术史上一个辉煌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如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陈确、傅山、颜元、李塨等学术大家,他们继承了晚明学术的合理内核,又根据时代特点,对晚明学术有发挥和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19.
高明改编后的《琵琶记》既发挥了《赵贞女》的优长,又弥补其不足,让封建士子遂其所愿又避免了道义和良心的谴责和追问,也让普通百姓乐见赵五娘美满结局而心满意足。作者的聪明,就在于兼顾社会各个阶层的文化心理和审美祈求,而赋予作品以崭新的文化含义,并在艺术上千锤百炼,成为后世仿效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20.
利玛窦在晚明成功地把西方文化传播于中土.这主要归功于他切实可行的传播理念和方法.穿儒服、研究中国文化经典和熟悉风土人情是他顺利进入中土的第一步,走上层路线、与广大儒士为友、传播科学知识是他传播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