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7篇
丛书文集   33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3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51.
胡海波 《学术交流》2006,3(6):25-27
波普尔是当代西方著名的科学哲学家,他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在西方乃至世界都有着重要影响。他在破除两个迷信,揭示两对矛盾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发展的两个基本环节—猜想与反驳,构建了科学进化的逻辑形态,形成了他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在他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中,始终贯穿着科学的创造精神与科学的批判精神。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该积极地发扬这种精神。  相似文献   
52.
从政治型到文化型:中国当代德育型态的嬗变路向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为德育型态转变提供了现实的社会根据,德育从政治型向文化型的嬗变是对这种现实诉求的理论理解.从政治型德育到文化型德育,在价值偏向上要从以社会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文化型德育或德育文化视德育为一种文化存在,文化性是德育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53.
追寻人类本性的“类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众多的人性理论中,“类”的人性观点更接近人的根本。基于这个根本,人才能进行自由、自觉的活动,真正占有人的本质,成为自由、自觉的“类存在”。人类发展史以及人对自身本质的认识发展史,应该被理解为人的“类本性”与“类意识”发展的历史。人类发展的进程与趋势,要求我们反思和确证人的“类本性”,理解与把握“类意识”生成、发展的历史与逻辑。“类哲学”恰正是追寻人的“类本性”与“类意识”的思维尔式和哲学观点。这种哲学视角与境界,意味着当代中国哲学家对于人性问题的新看法。  相似文献   
54.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国传统文化讲的乃是做人的道理,修身是做人的内在要求。修身是指心性之存养、扩充,旨在使人生成为君子、大丈夫,最终实现性与天道的融合。其中,至善之心性是修身的根本所在,反求诸己是修身的内在要求,慎独、主敬是修身的涵养工夫。儒家的这一修身传统,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伦理精神与人文精神。面对当代人的安身立命问题,儒家的修身传统能够给人以一种人文性关怀,使人的身心有所安顿、栖息。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儒家思想融入当下日常生活世界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55.
理论的性质和价值在于通过现实性与“非现实性”的辨证统一,指导实践。改变现实。人是实践与理论最根本的现实。理论发展的历史,经历了从抽象原则到现实理性的过程。唯物史观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经历了从现实的理性到抽象原则,再到现实理性的过程。理论抽象化与现实化区别的关键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把握人及其现实生活。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抓住人这个根本的现实理性。理论的现实化与现实的理论化,是中国社会与中国人全面发展的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56.
胡海波 《学术交流》2007,(12):16-18
马尔库塞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汲取众多先哲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以人的"单向度性"为基本内核,以爱欲解放为归宿,建构了他的人本主义批判理论。他的理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仍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他的批判理论给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工作者留下了进一步思考的可能性空间。  相似文献   
57.
论马克思的正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正义理念既有对"形下"的不正义现象的现实批判,设想了实现正义的现实之路,又有对正义的"形上"研究,探寻正义的人性前提,论证正义原则的形上根据,设想正义的"形上"境界;包含于马克思政治观点中的正义理论,作为马克思在现实层面批判资本主义的武器,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正义的意识形态性,而且体现了马克思正义观的根本性特质.就根本而言,如何看待人就会看待正义;正义的原则只能在历史中寻找,不存在任何永恒不变的正义原则;共产主义社会是真正实现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相统一的正义社会.  相似文献   
58.
人的发展与解放必须依赖对物的生产和占有,但人的彻底解放必须把物变为人的世界与人的关系中的现实因素。人只有自觉地按照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去活动、生活,用人的方式去改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建构人的关系与人的世界,才能解放人自己。  相似文献   
59.
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所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传播方式等,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因此,有必要变革当前某些落后于时代和实践的意识形态观念,实现从“观念论”到“实践论”、从“结构论”到“建设论”、从“异化论”到“生存论”、从“真假论”到“利益论”、从“对抗论”到“主导论”的观念转变。  相似文献   
60.
CDP自2000年设立以来,对全球进行碳排放数据调查,我国于2008开始参与其中,根据CDP问卷调查中得出的有关我国企业碳信息披露情况,可知我国问卷参与度较低。鉴于我国碳信息披露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企业对碳信息披露的认知较欠缺,尚无具体的政策指引,理论研究和实践也相对落后等,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引导中国企业的碳信息披露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