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0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97篇
劳动科学   21篇
民族学   17篇
人才学   5篇
人口学   18篇
丛书文集   130篇
理论方法论   37篇
综合类   357篇
社会学   33篇
统计学   2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41.
文章以社会学研究路径考察规划,从治理的核心——合约出发,讨论了规划合约的不完整性和不完全性,并将其引申到对规划治理的三个阶段,即事前协调、目标-过程实施、事后调整考察中,进而引入规划方式差异,探讨其与目标特征、社会互动特征之间的优化匹配。文章认为,当终极目标具有高确定性,社会互动具有高定时行动依赖度时,一体化规划较分立协调规划在目标实现概率和交易成本节约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当终极目标具有低确定性,社会互动具有低定时行动依赖度时,分立协调规划较一体化规划具有相对优势。文章还对错位匹配进行了探讨,认为有限认知能力特别是理性的自负、层级组织中的形式主义运作程序以及制度环境对某些潜在优选规划方式的约束,都是造成错位匹配的原因。  相似文献   
742.
就目前就业工作理论和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进行分析和归纳 ,并就如何加强和改进就业工作提出了重视对就业问题的理论探讨及政策指导、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重视经济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743.
工作角色压力是组织场域、员工惯习、环境变迁和组织重塑等要素耦合的结果,企业在追求管理绩效和实现组织进化过程中会不断产生新的工作角色压力。工作角色压力与工作投入、工作绩效的交互关系影响着企业人力资本的开发与管理。通过文献回顾和理论梳理建立三者关系的理论模型,在726份调查样本的信息基础上借助SPSS 25.0统计软件与MPLUS 8.3结构方程模型软件对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工作角色压力对工作投入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工作投入对工作绩效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工作投入在工作角色压力与工作绩效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工作压力应对显著调节工作角色压力与工作投入之间的影响效应。因此,企业在面向未来的管理中,需要挖掘员工的工作投入潜能,赋能工作压力应对,培养员工综合素质能力和塑造不确定性下风险应对意识,进而更好地适应组织进化中所引发的压力变迁。  相似文献   
744.
海德格尔看来,无的问题之所以在传统哲学或形而上学中无法得到回答,是因为传统形而上学忽视了存在者的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存在论区分,并且从存在者的角度将“无”看成是存在者(或“有”)的某种缺失。海德格尔对于“无”的具体论述主要集中于《存在与时间》《形而上学是什么?》和《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这三部作品。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从生存论的角度出发把“无”理解为世界的无意义和此在的“向死而存在”;在《形而上学是什么?》中,海德格尔把“无”看成是世界作为存在者整体的“跌落”或“沉没”以及相应的“无之无化”;在《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中,海德格尔的思想发生了转向,并且放弃了他之前的生存论思路。他借鉴了谢林关于“实存”和“根据”的区分,把“无”和“无根据”联系起来,认为“无”既意味着“无根据”,又是“无根据”中建立根据,也就是“建基”。在此之后,海德格尔很少讨论“无”的问题,这也意味着,在海德格尔后期哲学中,无的问题消融在更具普遍性的存在问题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