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30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9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51.
现代性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中导致的社会分裂,使中国人对现代化的追求形成了一种乌托邦式的情结.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判断和对传统理想的弘扬,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机制.从民生主义到新民主主义,再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发展过程展示了现代性、乌托邦与社会主义选择中的历史关系.只有在现代性与乌托邦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含方法论和世界观两个层面.方法论层面强调唯物辩证法与传统辩证思维的贯通,世界观层面则要求实现大同理想的现代转化;前者是方法创新,后者是价值理想.二者的互动是这一过程的内在要求,但这在现代性和乌托邦视域中又是不兼容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理论与实践、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想、主体与客体、必然与自由在现代化实践中的统一提供了依据和准则,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5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与中国人的社会主义追求联系在一起的。梁启超首先把社会主义的术语引入中国,并且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过评价。虽然他的评价并不准确,但他把对社会主义的研究与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相联系,在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首先从历史发展趋势上加以理解。梁启超虽然没有在革命的主题下认识马克思主义,但却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了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54.
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不仅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运用,更重要的它还是中国在对社会主义追求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中国近代以来在对现代化的追求中传统理想的嬗变、传统辩证思维的弘扬、对资本主义的判断,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前提.在现代化过程中,对这些历史前提中提出问题的破解,就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55.
传统理想是在社会变革中形成生命力的,中国文化原创期的大同理想因其与小康相关联.并包容了民生、和谐和自强不息精神,在近代以来的社会变革中成为判断资本主义,追求社会主义的民族文化资源,形成了康有为的大同、小康论和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毛泽东确立了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但又对传统理想有一些误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把传统理想创新与现代化相联系,并使之成为其中的关键性术语。  相似文献   
56.
乌托邦在对现实的批判中表达着人们的社会理想,但又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如果把它与空想社会主义相等同,就会形成对它的简单否定,从而使它包含的理论丰富性不能得到揭示。为认识它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必须从乌托邦与意识形态、目标与过程、传统与现代、批判性与宿命论、道德理想与极权主义、社会批判与社会变革等多侧面对它进行认识,进而揭示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7.
面对近代救亡图存的任务和现代化的理性诉求,梁启超从思想文化和精神层面思考人的发展与国家独立、社会进步、民族复兴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借鉴吸收传统人论思想资源及泰西学说的基础上,首次提出社会发展的核心命题,即人的现代化.梁启超毕生致力于思想启蒙和人的解放,成为20世纪中国人学思想史的真正开端,为我们从历史与逻辑统一上认识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思考和价值借鉴.  相似文献   
58.
传统理想的生命力体现在社会长期发展中。中国文化原创期的大同理想因与小康相关联,并包含了自强不息、和谐、民生的内容,就成为近代以来中国人判断资本主义,追求社会主义的民族文化资源,形成了康有为的大同、小康论和孙中山的民主主义。毛泽东确立了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把传统理想创新与现代化相联系,形成了新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59.
从五四启蒙到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命题。启蒙是在批判传统中追求人的解放,这也曾是五四新文化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还没有从社会基础变革中全面展开,因而导致了"理性的缺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展开的背景下,现代性的迅速成长又使人面对着工具理性导致的异化和精神家园的荒芜。科学发展观在理想与现实、工具理性与价值追求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人的发展确立了切实的实践道路。  相似文献   
60.
在西方文明对中国强势冲击和"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康有为以进化论历史观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对西方资本主义进行判断,重新阐释传统大同理想,把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从歌颂过去转化为面向未来,为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制度选择提供了文化前提。搞清中国人接受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提,是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必然性的必要条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