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43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1.
兄妹婚神话是人们对古老风俗的历史记忆,是对先祖繁衍人类的推举和礼赞,它凸显了传统文学批评重伦理教化的实用价值期待,并往往成为文人实现社会诉求与自我效能的重要方式。兄妹婚母题携带着形态各异的文人心态,其所对应的不同的社会解读与诠释指向,恰好反映了神话母题的自洽性特征与人文诗性的拓进过程。  相似文献   
12.
思维整合是展示美学学科优势、优化课程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学资源的整合是优化教学环节的基础,有助于开拓教学视阈;教育模式的整合,则是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动力,是由阐释教学跃升为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前提;教学渠道的整合,是适应时代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必要手段,它们一道推进美学教学的顺利开展。众声喧哗的时代现实,需要我们打破门户之见,容纳异质、整合思维,凸显美学教学的人生实践趋向。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等的“小说界革命”引发社会对群治的普遍关注;时代的变革,科考废止和新学制的设立,促使晚清小说的创作和阅读队伍发生新变。小说杂志的勃兴,为晚清小说的群体关怀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条件,以群治为指归的报刊舆论圈和白话文运动,使晚清小说呈现出群体关怀的趋向。  相似文献   
14.
由一时的游戏笔墨到晚清小说中的艺术佳构,刘鹗的《老残游记》呈现出富有戏剧特色的创作主体自觉,章回小说长短不拘的文学样式为其选择游记体裁获得了张弛有度的艺术自由。他对游记模式的创造性吸纳和自评话语的文体意识挖掘,折射出其曲尽世态的艺术匠心。老残的眼中之景,是流动的社会写真,游记模式将人物刻画和景物描绘有机结合,张扬作者的创作自由。《老残游记》是作者的心理之旅,并非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游记,它落脚在对社会人生的启迪和传道。这种刻镂物情的艺术探讨伴随着老残的社会之游,实现了作者漫游山水和传道启悟的双重创获。  相似文献   
15.
小说批评方式运载着文人的审美理想和社会诉求,小说文体地位的飙升,冲击着传统的小说批评方式格局.清末民初的小说理论家大多未能脱离传统文论的轨辙,传统文论的阐释方式仍为他们操作的有效工具,但专论等批评方式的出现,也在撕裂传统的禁锢时闪烁着耀人的光芒.小说观念的近代化进程,绘制了文化语境转型下新旧杂陈的批评方式风貌.清末民初小说批评的群体参与,展示了近代文化语境中的文学批评趋向.  相似文献   
16.
醒世新民的启蒙意识,打造小说为“教科之助”的时趋,它指引着晚清小说创作的道德践履,也展现了小说家承担社会责任的浩淼天地。以忠孝观念为核心的载道模式,被革新置换成民主、平等等时代新见,体现出内容与形式的新变。教科书的功能取向,显露出近代实用理性的影响。片面的推崇势必存有抽象的图解痕迹,抹杀了小说固有的文体规律和特征,一旦政治热情消退,娱世和向俗就成为小说的审美需要。  相似文献   
17.
苏轼别开生面,以戏为诗,探寻文学创作的新路径。俳优人格的浸染,苏轼张扬了清远旷达的胸襟和随缘自适的生存智慧。苏轼的以戏为诗观,不仅表现为文类技法上的融通化合,也是宋人诗学继承脉络中孜孜创新的一种突出表征,它体现了宋型文学自出机杼的开放特质。  相似文献   
18.
张竹坡根植于小说文本的世情风貌,援引传统绘画术语,展现小说理论的会通色彩。"间架"设置消解了视域的限制,搭建文本的整体构思;"如画"借以营造绘画场景,展现小说书写的形似效果;"白描"以精练的笔墨传神绘影,勾勒鲜活生动的形象,在失实求似的文化征程中凸显神似的审美幻觉;"点染"赋予小说情节的有机关联,凸显文本的空间文化特征,体现虚实相生的艺术辩证法。张竹坡评点的绘画之思,强化了古典小说理论的诗性智慧,增添了文本阐释空间的延展性和开放性,夯实了古代小说评点学的理论大厦,凸显了小说评点的东方神韵。  相似文献   
19.
人物品藻作为深具中国文化意蕴的品评行为,在由政治性的实用选择趋向人格观照的演变中,实现了魏晋六朝文论思维尚意重神的审美之维,凸显了趋向"人"本位的审美认知色彩。情性之争的投射,促使士人去发掘山水所包孕的人格追求,炼就士人追步自然人格的生命情结,人物品藻所推动的山水之思,彰显了士人独立人格建构力度,从而形成魏晋六朝文论思维的自然化和人格化。  相似文献   
20.
《金瓶梅》以大胆露骨的欲望叙事呈现一部性文化大餐,属意教化功能或审美品格,形成文本接受的淫书说和非淫书说二水分流之势,《金瓶梅》的三大评点前后接续,竭力为小说题旨辩解,体认性文字的存在价值,追溯其复杂的社会原因,真实反映了“非淫书”说穿越时空的艺术魅力,它们一道建构了厚重的《金瓶梅》文本接受大厦,推动了《金瓶梅》的经典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