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43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21.
张竹坡与文龙就吴月娘、孟玉楼、庞春梅三个人物形象的驳难,寄寓彼此对时世的慨叹,灌注各自的主体精神.在小说评点学史上,张竹坡、文龙都自觉地探讨小说评点的艺术规律,促进小说评点学的自我发展.张竹坡曲笔写意,又能自出心思;文龙有意避免运用反讽,注重对文本的探讨.考究张竹坡、文龙二人的小说评点话语歧异,对反讽文法的参透程度当为影响二人评点话语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2.
《金瓶梅》的人物批评大体可分三个阶段:以《金瓶梅》刊刻时的序跋为代表的原始批评多滞留在小说名实的判断上;以张竹坡评语为代表的高峰批评则深入文本"脊髓",放射出理性的审美光芒;《金瓶梅》的人物现代批评呈现出多角度、多领域的纵深发展趋势。这三个阶段都是借人寓意的心态写真。  相似文献   
23.
晚清民初小说娱乐功能的被忽视与归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启蒙思潮的鼓荡,促成文学与政治的联姻。新小说家期待视野的扭曲和启蒙行动的错觉,在改变小说的文类地位的同时,也相对忽视了小说的娱乐文化。民初小说家检讨晚清小说观念,批评与扬弃了小说观念的载道趋向。小说趋向娱乐文化的归栖,既是对小说娱乐母体的沿袭与发展,也是对晚清启蒙思潮的反叛与弥补,中国小说观念近代化进程正是在由家国关注到情感娱乐的转变中,实现传统向现代的嬗变。  相似文献   
24.
贺根民 《唐都学刊》2009,25(5):102-106
小说写实观念,催生中国小说理论的近代转型,引领读者走向真实的人生.它给晚清民初小说造就浓厚的文体革命色彩,促成了小说的主流文体地位,缔造一种新的解读机制.对小说写实观念的片面推崇,又导致一系列创作和理论阐发误区.固守写实与纪虚的畛域,不敢做跨类思考和尝试,滞阻了小说观念的独立化进程.历史的重负、现实的选择,促成中国小说观念的近代化在挣扎中前进.  相似文献   
25.
《撒谎的村庄》叙述一个凄美的爱情传奇,立此存照般地抖露了撒谎村庄人的封闭与善良,促成一个求真向善的人间救赎神话。在幸福与苦难中挣扎的主人公,为此付出一生的代价来厮守大山和体验谎言,用无言的行动替自我的“灵魂放逐”作了最好的诠释。它揭示了责任伦理与道德承担的震撼效果,作品绘制了复杂多元的道德体验,让人触摸到人性拷问的力度,也全方位表现了谎言背后令人惊悸的心灵呐喊。  相似文献   
26.
晚清民初小说作为当时的文学主流形态,强化着读者的情感愉悦程度,近代文化语境的变迁和小说报人面向读者的种种办刊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小说审美功能的作用天地。晚清民初小说家对玉陨珠沉悲情的当场刻画,改写了传统的审美习惯,强化了国人正视社会悲凉之雾、真面惨淡人生的审美趋向。  相似文献   
27.
贺根民 《唐都学刊》2013,29(2):104-107
自成体系的选文式文论杰构《文论十笺》,创建了一种运用现代意识来整合传统文论资源,进而打造立足民族文化本位的文论体系.它标领了现代语境中古代文论书写的新模式,《文论十笺》的体系话语对检讨当下文论研究的困境,促进中国文论话语的重建都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8.
民国文人的魏晋情结发轫于章太炎对魏晋文的推崇,辨名析理的魏晋文深契民国初叶的文化生态,信而好古的章太炎以小学为基础,取法魏晋,获取民族文化重建的能量,他激于时弊而拯衰起敝,盘活了传统文化的现代生机。他的朴学理路,有力冲击了文以载道的传统观念,也为当下甚嚣尘上的政教功利说祛魅,表达了古雅和存质的文化诉求,隐寓对中华传统之文的再认和重估。  相似文献   
29.
贺根民 《东方论坛》2008,7(2):56-62
小说观念的名实错位不单是社会积习的无奈追寻,也是文人心态的曲折反映。社会舆论和文人心理同谋共构,杂体文类最终趋向文学小说层面的归依,小说观念亦由此呈现出历时性和共时性交相辉映的文学表征。对待小说观念的演变,我们不应是有意回避,而应当是放宽视野,重视小说本位及其周边环境,正视小说观念的芜杂现实,进而构建现代小说学,沿着小说研究的主体方向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30.
《金瓶梅》评点者打破小说线性叙事的传统,构筑了一个相对自足的《金瓶梅》话语阐释空间。叙事空间成为浓缩小说文本意蕴的符码,小说评点者的空间叙事建构,将各个叙事单元组合成相互渗透的意义之网,凸显中国小说理论强化文本细读之时的整体统摄眼光。以空间思维来读解小说文本和审视社会生活,《金瓶梅》评点者的空间意识展示了文本阐释空间的延展性知开放性,彰显了体悟小说文本意蕴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