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8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8篇
丛书文集   10篇
综合类   4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1.
吐蕃告身制度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告身制度是吐蕃政治制度“三十六制”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告身制度的建立,不但对吐蕃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作用,而且对周围一些民族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尽管藏汉史籍对这项重要制度有一些记载,但由于所记过简,且颇多矛盾,使有关的研究遇到很大困难。陈楠教授在广泛搜集藏汉史料的基础上,对这项重要制度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其《吐蕃告身制度》中②提出不少颇有新意的观点与看法,讲清了许多原本模糊不清的问题,将这项制度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尽管如此,目前仍存在不少疑难问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对于有的问题的探讨还…  相似文献   
52.
唐樊绰《云南志》收录的《异牟寻誓文》,是反映南诏与吐蕃联盟关系破裂和与唐关系恢复历史进程的重要文献,是南诏人留下的弥足珍贵的原始史料.分析其内容,可以看到南诏背蕃归唐具有几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相似文献   
53.
李麟汉文摩崖位于拉萨布达拉宫所在红山东侧,是清康熙五十九年至六十一年(1720-1722年)入藏驱逐准噶尔部的清军将领李麟所刻。本文依据清乾隆初年成书的《西藏志考》所录碑(摩崖)文,结合仵军魁、邓锐龄二位先生的识读与考证,对此摩崖内容及时间等作了进一步研究,分析了地位不高的李麟当时为何能立碑刻铭,并指出了此摩崖的资料价值,尤其指出"西藏"一词作为特定地域名,康熙末年已在入藏清军中大量使用,在康熙《平定西藏碑文》前已见于碑刻,之后逐渐流行并固定化。  相似文献   
54.
中国古代地方志多有序、跋,序跋已成为地方志的一个组成部分。清代西藏地方志与各地古地方志一样,也多有序、跋,有的还有多序多跋。本文以不同时期的《藏纪概》、《西藏见闻录》、《西藏志》、《西招图略》、《拉萨厅志》、《西藏图考》及《巴塘盐井乡土志》这七部方志的序、跋为例,逐一介绍其内容,并对重要观点、评价进行分析评述,在此基础上,分几个方面指出了清代西藏地方志序、跋的特点及在清代西藏方志史研究中的资料价值。  相似文献   
55.
纳西族先民的迁徙路线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西族族源与居住在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有着渊源关系。纳西族先民的迁徙路线并非一条而有多条 ,其特点多为沿江河南北向迁徙 ,但有的路线则为跨流域的迁徙。多条迁徙路线的存在 ,可能是丽江纳西族与同为么些人后裔的纳日人、纳木依人语言等出现较大区别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6.
唐代磨些部落与《格萨尔王传·保卫盐海》中的"姜国"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吐蕃势力扩张至今川滇地区后 ,磨些部落在西南各部落中与之先有接触 ,地域相连 ,但无力与之大规模持续战争。《格萨尔王传·保卫盐海》反映的是吐蕃与南诏的战争 ,与岭国大战争夺盐海的姜国是南诏而不是磨些部落  相似文献   
57.
《藏纪概》为清代西藏成书最早的方志著作,现流传版本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卷之初"中"行军纪程"本应为"卷之次"的内容;二是"卷之尾"中"附国"目后半部分内容本应为同卷"土则"目的部分内容。之所以出现这两个问题,可能与此书的改辑有关,更可能与辗转传抄有关。  相似文献   
58.
《南诏德化杯》立碑目的是南诏史研究尤其是南诏与吐蕃关系研究中需要探究的一个问题。讨论南诏人当时为何要立此碑,应重视此碑所记内容。分析碑文,可以看出所谓南诏立此碑是为了向唐表明背唐投蕃是迫不得已的说法难以令人信服。从碑文所记来看,立碑是在为阁罗凤歌功颂德的同时,向吐蕃示好,表明其继续维持与吐蕃结盟而与唐保持对立的政治态度。  相似文献   
59.
<保卫盐海>主要描写姜国与岭国为争夺盐海而发生的战争,是<格萨尔王传>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姜"为Vjāng的译音,"姜国"即Vjāng-yui.根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及新旧<唐书>、<云南志>的记载,吐蕃与南诏间的战争应是<保卫盐海>依托的历史背景,姜国萨丹王应是南诏王的艺术形象,明代木氏土司不可能是史诗中描写的萨丹王.  相似文献   
60.
清代雅州西北面内外称口内、口外,最初是西炉之役后雅州官员的一种习惯表述。康熙末年清出兵西藏及川藏行政分界、雅州升府以及打箭炉同知设立之后,口内与口外开始成为正式划分,口内土司与口外土司之称也随之出现。府属土司作如此划分,有加强管理的意义,后正式记入乾隆《雅州府志》。府志“土司志”通过设置细目对府属口内土司“功绩”作较全面的记载,反映出对口内土司及其作用的重视。康熙后期至雍正年间这三十余年中,府属口内土司在西藏与川西高原治理以及保证川藏大道正常通行中参与了多次重大行动并发挥了多方面的作用。彼时的府属口内土司,已成为清治理西藏与川西高原地区以及确保川藏道正常通行的一支可动员、借助的重要力量。为确保口内土司稳定并继续发挥作用,清加强对口内土司管理,所采取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等政策与措施客观上推动了青藏高原东南缘藏族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密切了此地区民族间的关系。边缘区域民族关系的持续变化,又对青藏高原其他地区藏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