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2篇
综合类   9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1.
分配性努力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与推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配性努力是与生产性努力相对应的概念。生产性努力的增长是近现代经济增长的原因之一。分配性努力可分消极的和积极的两种,消极的分配性努力会降低人们进行生产性努力的愿望,积极的分配性努力则能增强人们进行生产的能力,因而也有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马克思的平均利润理论还显示,积极的分配性努力是一种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还能对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针对获取分配性收益的不同主体,设置不同的约束规则,将他们的分配性努力锁定在积极的层面上,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烟毒问题是近代中国社会的病态之一.自19世纪中叶以来烟毒泛滥成灾,它像瘟疫、病毒一样吞噬着中华民族的肌体,给个人、家庭、国家、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它摧残身体,崩溃精神;拆散家庭,祸及子孙;加剧了国家贫困化;加深了农村经济危机;败坏了社会风气.烟毒泛滥的主要祸根:外国列强的鸦片侵略政策和走私、贩运;历届政府重税不重禁的误国政策;军队勒种、贩运烟土;黑社会、土匪、烟帮的相互勾结等.烟毒的泛滥,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存在的深刻危机.  相似文献   
13.
1931年,胡汉民集团的孙派、胡派、粤系军阀联合桂系、汪精卫,在西南发动了一场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倒蒋运动。这是国民党统治集团内派系斗争的重大事件,对当时政局的变化影响颇大。本文拟对这场斗争发生的原因,倒蒋活动以及影响,作一较为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1928—1936年间,张学良与日本的关系成为引人注目的焦点,曾影响东北及全国政局。张学良对日外交观内涵颇丰一,对日本侵略中国的认识深刻,认为日本对中国东北早有侵略野心;推行“大陆政策”,意欲“统治全中国”;对中国采取武力与经济并举的侵略手段;中日问题绝没有和平解决的希望。二,张学良对日本侵略东北采取一系列对策反对日本政府干涉中国内政;通过秘密外交策反推翻日本军阀内阁;对日外交完全听命南京政府,与日本的东北铁路交涉则寸步不让;倡导国共合作共同救国;提出唯有抗日才能求得中国统一。三,张学良对日外交思想的失误之处即九一八事变时对日本政府抱有和平幻想,希求事态不扩大;依靠国联外交,制裁日本;寄希望蒋介石领导抗日。但张对日外交观自始至终以抗日为主线,不愧为是民族英雄。  相似文献   
15.
晚清时期,东北地区人口婚姻带有地域特色:已婚人口中女性婚配人口多于男性,婚龄普遍为早婚,且男小女大;未婚人口中,男性多于女性;男女终身不嫁的不婚人口很少,但男性较多;丧偶人口中,守寡女性占据绝大多数,鳏夫续娶较多,寡妇再嫁则很少;离婚人口中,有休妻、出妻等绝婚现象,但离婚人口很少。种种婚姻状况,主要是由于东北民族婚俗与陋习、东北移民人口的社会、经济状况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东北革命根据地,是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领导的最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它从一九四五年八月开始创建,到一九四七年五月基本建成,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一九四五年八月中旬至同年十一月中旬,是我党力图争取与控制  相似文献   
17.
1928年,在国民党统治集团内,由蒋介石、汪精卫、胡汉民之间的权力斗争而分裂出一个既反蒋反汪又反共的政治派别——再造派。它以《再造旬刊》为喉舌,公开阐明其政治主张:拥护胡汉民为国民党最高领袖;反对蒋介石“以军治党”、“以军治政”,力主提高党权,削弱军权,限制蒋为党领导下的军事领袖;排斥汪精卫“左派”,鼓吹“全民革命”,攻击改组派的“农工小资产阶级同盟”理论;叫嚣“反共救党”;对外主张“拒俄”、“联英”、“反日”。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国时期,封建皇权庇佑、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与社会动荡的出现,使祖先崇拜呈现凋零态势;传统宗教组织的涣散、"寺产兴学"风潮的兴起及革命与战争的冲击,使传统宗教信仰日渐衰替;西方传教士采取调整教理、兴办慈善事业等传教路径以及民国政府的信仰自由的法律保障,推动了西教信仰快速传播与发展;新旧事物的更替、政府的干预、民智渐开等,使诸神信仰与迷信活动有了"渐息"之倾向。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整个中国的社会信仰呈现出新旧并存、传统衰微的局面。  相似文献   
19.
清末随着新政改革的兴起,帝王雩祀制度断裂、终止,而民间祈雨信仰仍在延续、活跃。清末民初东北社会各阶层的祈雨信仰与心理态势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东北社会下层民众是祈雨信仰的主体,其祈雨活动既是无力抗拒自然灾害的敬畏与恐惧心理的体现,又是应对自然灾害的一种自我生存保护手段。东北社会中层的乡绅视祈雨仪式为己任;商人则借助社区祈雨活动谋取地方公共事务权力;新知识精英借批判祈雨仪式传播改良社会主张。东北社会上层,名为体恤民瘼的官方参与祈雨,实为对民众的规训,借此缓解社会压力,维持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相似文献   
20.
清代东北人口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清初,中国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劳动力短缺,严重的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历时近三百年,东北地区人口数量规模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到中后期人口数量急剧增长。在清朝激烈动荡的社会变革之中,东北的人口结构也相应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口流动与迁移活动也相当频繁。这些人口特点具有很强的时代特色,对于当时处于转型期的东北开发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