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16篇
  2014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佛教的创始人佛陀——即释迦牟尼——造象,是佛教传播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东方艺术史上成就特异的一宗奇观。古代世界上产生的造象艺术,不论是埃及的、希腊的、波斯的、中国的、印度的,都极少能脱离宗教而独立地存在。印度作为一个与宗教关系最密切的文明古国,其情况更是如此。近世许多文化史研究者曾指出,印度的民族心理特  相似文献   
12.
王维的"雪中芭蕉图",作为一帧很受推崇的名画,在历史上久负盛名,现代的某些艺术论著,也都经常提到这幅作品.根据史料的记载,这幅画在宋明之间还存在.宋人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中,记云:余家所藏摩诘画《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赵殿成《王右丞集注》卷末引明代陈眉公《眉公秘笈》,又云:王维《雪蕉》,曾在清閟阁,杨廉夫题以短歌.  相似文献   
13.
一个时代的学风文风状况,不但反映着学者文士的精神风貌,而且直接关系到一个社会道德风尚的趋向,关系到社会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等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人民生活的文明程度、健全程度。当前,学风文风问题已引起学术界、教育界及全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普遍关注,与学风文风问题相关联的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问题讨论被评为2004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之一。复旦大学王运熙等先生从不同角度、不同经历对学风文风问题进行讨论,对目前学术界、教育界、文化界在学风文风问题上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具有较强的针砭价值和一定的参考意义,值得我们重视。我们党的四代领导集体代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都是优良学风文风的典范。要使党的优良学风和文风能够在全社会得到发扬光大,我们知识分子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必须从我做起,同样保持作为知识分子的先进性。本刊特发表李士金博士对复旦知名学者王运熙、黄霖、陈允吉、宗廷虎、姚福申、杨明等的访谈录,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唐刺史考全编>是撰者对原考的一次细致、全面的补订.与原考相异之处主要在于一,调整任职时限;二,增减条目;三,增加新的资料;四,增加索引.该书不仅内容丰富,具有多方面的价值,而且在学术方法上表现了对前辈大师的继承与发展,堪为当代文献整理之示范.  相似文献   
15.
<正>王运熙(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唐末五代乱世文学研究》对过去学术界研究不够的唐末五代文学(特别是唐末诗)作出了较为深入细致的探索,提出了若干独到的看法,辨正了过去一些模糊乃至失误的主张,颇有新见,值得称道。作者对有关原始材料的考索、整理,对近人的研究成果,旁搜博览,对与晚唐五代文学有关的政治、社会、思想情况,注意分析阐释,加强了著作的历史感。  相似文献   
16.
汉译佛典偈颂中的文学短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典文体主要由偈颂和长行两大部分组成,偈颁系借助韵文来进行说法的形式,基本上是一种阐扬哲理思想和道德观念的格言,从整体上说不属于文学作品。唯佛偈体制本身即为诗歌之变种,又善持修辞技巧美化文句,故内中仍有一定数量文学性较强的诗颂杂处其间。本文按照汉译佛典经、律、论三藏的次序,抉示它们各自所载诗颂显露的文学成份,并从《阿含》、《法句》、《佛本行集》、《金刚》、《楞伽》诸经,暨及《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里选择若干代表作加以分析评论,指出这些作品体现了古天竺的人文精神,又是认识我国古代翻译诗歌珍贵的感性材料。虽然它们体貌风格殊异不一,随机宣说应变无方,但具备显著的文学性乃是其共有之朕兆,同样可视为真正意义上的美文诗歌。  相似文献   
17.
《朱熹文学思想研究》借鉴学界前人研究成果,以第一手资料为研究基础,视角独特,开拓新域、创见迭出;对朱熹文学理论体系有比较全面客观的阐述和理解,尤其是对朱熹文学研究之深刻意蕴作出前无古人之分析研讨,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精神,可谓体大思精,卓识非凡,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诗经·淇奥》篇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两句诗的含意,本来是指匠师们攻玉治石而言的。然而古代有些注家,往往从这里得到启示,用它来阐发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来形容那些专心治学,不畏艰难,有进无已,成就卓荦的人们。陈子展教授就是这样的一位学者,他用数十年的心血和精力,对《诗经》进行深入的探讨,覃思精研,切磋琢磨,终于取得了焕然的成就。上面这两句诗,正是最恰当地表现了他研究《诗经》的工力和匠心,概括了他治学的精神和风概。  相似文献   
19.
东晋玄言诗与佛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东晋时代生成的玄言诗,以述说形而上的玄虚哲理为其主要职志,并风靡笼罩诗坛数十年之久。厥类诗作之所以在此际大量出现,除了受曹魏、西晋以来士人清谈习尚之直接影响外,还同佛法自东晋开始深入本土文化结构这个大背景有关。当时翻译过来的众多天竺说理佛渴,业已具备了对本地诗歌潜移默化的能力,完全可以充当许询、孙绰、支遁等人创撰“理过其辞”篇章的兰本。这种诗体上的参照和借鉴,就是催促玄言诗成熟分娩具有关键意义的直接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